火范文>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宁武县

宁武县

①明万历十八年(1590)置,为龙安府治。治所即今四川平武县。十九年(1591)改为平武县。

②清雍正三年(1725)置,属宁武府。治所即今山西宁武县。民国初属山西雁门道。1928年直属山西省。


在山西省中北部、内长城南侧。属忻州市。面积 1987 平方千米。人口15.8万。辖4镇、10乡。县人民政府驻凤凰镇。秦置楼烦县,属雁门郡。两汉、三国魏因之。西晋废。唐末曾置宁武军,后废。据《资治通鉴》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载:李克用“进击宁武及岢岚军”,宁武即此。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置宁化县,于县置宁化军;熙宁三年(1070年)废宁化县,元祐元年(1086年)复为宁化县;崇宁三年(1104年)再废宁化县为镇。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改军为州,复置宁化县,为宁化州治。蒙古太祖十六年(1221年)废宁化州、县入管州。元大德五年(1301年)建宁武屯,次年立万户府,属大同路。明景泰元年(1450年)立宁武关;嘉靖十九年(1540年)置山西镇,统宁武、雁门、偏头三关。清初改宁武关为宁武营。雍正三年(1725年)设宁武府,并设宁武县为府治。1912年废府存县。1914年属雁门道,1927年直属山西省。1949年属忻县专区,1958年属晋北专区,1961年属忻县专区。1983年属忻州地区,2000年属忻州市。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东部边缘,为汾河、桑干河的发源地。汾河、桑干河、恢河流经境内。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农产以莜麦、马铃薯、小麦、豆类、谷子为主。矿产有煤、铁、铝土、锰、硫黄、石英、云母、紫砂、花岗石、石灰石、水晶石等。工业有煤炭、炼焦、冶金、化工、建材、电力、机械等。同蒲、宁岢铁路和大运、忻保公路经此。名胜古迹有芦芽山、管涔山、天池、玄池、宁武关、明建古楼等。


猜你喜欢

  • 浮图城

    即可汗浮图城。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二十五里破城子。《旧唐书· 地理志》 北庭都护府:“贞观十四年,侯君集讨高昌,西突厥屯兵于浮图城,与高昌相响应。”即“可汗浮图城”。

  • 丁令溪水

    即今甘肃成县西北东河。源出天水市南界,南流经徽县,至成县东南入龙峡合南河。《水经·漾水注》:丁令溪水“北出丁令谷,南径武街城西,东南入浊水”。

  • 香盐井

    在今云南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西南三十里香盐村。《清一统志·普洱府》: 香盐井 “本朝嘉庆八年,移抱母井大使驻此,改为香盐井大使。十九年兼营抱母井盐务,更名抱香井大使”。

  • 日富镇

    北宋置,属南充县。在今四川南充市西南八十五里盐溪场东水磨桥。

  • 大横关

    唐置,属好畤县。故址即今陕西乾县西北关头乡。在今陕西省永寿县西南店头镇。唐置。至德二载(757年),史思明叛军攻好畤,破大横关,李光弼追败之,即此。

  • 南安路

    元至元十四年 (1277) 升南安军置,治所在大庾县 (今江西大余县)。辖境相当今江西章水、上犹水流域。至正二十五年 (1365) 朱元璋改为南安府。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南安军为路,属江西行省

  • 飞龙山

    ①即封龙山。在今河北鹿泉市南,接元氏县界。《晋书·孝怀帝记》:永嘉三年(309),“石勒寇常山,安北将军王浚使鲜卑骑救之,大破勒于飞龙山”。《元和志》卷17获鹿县:飞龙山“在县南四十五里”。②在今湖北

  • 大西国

    明崇祯十七年(1644)冬,农民义军领袖张献忠攻占成都(今四川成都市),建大西国,改元大顺,以蜀王府为宫,成都为西京。据有今四川大部分地区。清顺治三年(1646)十一月亡。

  • 瓠丘

    又名壶丘。春秋时晋邑。在今山西垣曲县东南六十余里东滩村。《左传》: 襄公元年 (前572),“晋人以宋五大夫在彭城者归,置诸瓠丘”。杜注:“河东东垣县东南有壶丘。”古邑名。又称阳壶、阳胡。春秋晋邑。在

  • 南壕堑

    又各南��碾。 即今河北尚义县治南壕堑镇。民国 《张北县志》 卷3: 南壕堑 “在县城西一百四十里。于前清光绪二十六里掘筑壕围”。1944年尚义县迁治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