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它山堰

它山堰

又称小江湖。在今浙江鄞县西南鄞江镇。建于唐太和七年(833),由当时水利家王元玮主持建造。此堰全长134.4米,宽4.8米, 高27米,堰坡左右有石级,堰体用巨大条石砌成。这一石坝水利工程的兴建,解决了二十余万亩农田的灌溉、宁波城市居民的生活用水, 以及宁波平原因鄞江海水倒灌而造成的洪水泛滥和咸潮浸蚀的灾害。《方舆纪要》卷92宁波府鄞县:小江湖“在府西南五十里它山下,即它山堰也。今曰南塘河。会稽、上虞以东,高山深谷,络绎环绕,层次引流, 皆汇于此。唐长庆中, 舒亶《引水记》云:它山者, 四明众山水所萃。一作雨,则涧壑交会为漫流;即岁旱,溪流亦未尝绝也。但岁久水堙,作引水法为之,即可复旧。太和中,王元玮为令,相地势,谓大江夹诸山直上接平水,而溪所从来者高,至它山,始两岐之,水稍散漫。江北惟此山四无附丽,故谓之它。它山麓皆石,趾插江底,可藉为堰。乃治堰跨两山麓,南北阔皆四十二丈,石级三十有六,冶铁灌之,渠与江截为二,堰高而甚中,涝则什七入江,什三入溪;旱则什七入溪,什三入江, 邑西七乡之田,俱恃以灌溉”。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鄞江镇南它山旁、漳溪入鄞江处。唐太和七年(833年)鄮县令王元纬建,初溉田八百顷。今长134.4米,宽4.8米,高10米,引鄞江上游淡水入内渠南塘河,灌溉农田20万亩。规划周详,结构合理,精致牢固,工艺精湛,是中国现存的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 和蛮部

    唐代的部名。在今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南部。后属南诏通海都督。

  • 龙义镇

    在今江西乐安县北。《方舆纪要》卷86抚州府乐安县:龙义镇“在县北添授乡。有巡司,明初置”。清乾隆三十年(1765)巡司移驻招携镇。

  • 马涡洞

    在今湖南慈利县西。《舆地纪胜》卷70澧州:马涡洞“在慈利县西之团崖山。洞有石笋,其石玉碧。亦产钟乳鹅管,光彩灿然”。

  • 落凤坡

    在今四川德阳市东北白马关乡东庞统坟。俗传东汉末刘备军师庞统中流矢死此。《方舆胜览》卷54绵州: 白马山 “在魏城县西,山势高峻,上有庞统墓”。清王士祯有 《落凤坡吊庞士元》 诗。据《三国志·蜀书·庞统

  • 尧门山

    在今陕西三原县西北三十里。《史记·秦本纪》:“与晋战于石门。”《正义》引《括地志》:“尧门山俗名石门,在雍州三原县西北三十三里。上有路,其状若门,故老云尧凿山为门,因名之。武德中于此山南置石门县。”

  • 大阳岔

    在今吉林集安市西南岔沟河西大阳岔村。产金。民国《辑安县志》卷2:“大阳岔村在城西一百二十里。”

  • 渡邑亭

    即今贵州望谟县东南渡邑乡。清爱必达《黔南识略》 卷3罗斛州判: “西南至贞丰州渡邑亭界一百八十里。”

  • 冯茂山

    又名东山、五祖山。在今湖北黄梅县东北二十五里五祖镇北。《寰宇记》卷127黄梅县:法雨塔“在县东北二十六里冯茂山。第五祖宏忍大师寂灭之所”。明曹学佺《名胜志》:冯茂山“在(黄梅)县东北三十里。五祖弘忍禅

  • 官人山

    在今江西宁都县西。《方舆纪要》 卷88赣州府宁都县: 官人山 “在县西十里。石岩环列,一线仅通,登者必扪萝而上。其顶平旷,岩泉奇胜。山之麓有泉有湖,俗谓之小桃源。唐季黄巢之乱,官隶多避难于此,因名”。

  • 兴安省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以伪满兴安北省与兴安东省合并设置,省会在海拉尔市(今内蒙古海拉尔市)。辖海拉尔市, 呼伦、奇乾、室韦、胪滨、雅鲁、布西、索伦六县及索伦、新巴尔虎左翼、新巴尔虎右翼、陈巴尔虎、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