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宜川县

宜川县

五代晋改唐兴县置,属鄚州。治所在今河北安新县西南安州东南。后复为唐兴县。


(1)古县名。五代晋改唐兴县置,治今河北省安新县安州东南。属鄚州。寻复改唐兴县。(2)今县名。在陕西省中部偏北,东隔黄河与山西省相望。属延安市。面积 2945 平方千米。人口11.3万。辖5镇、7乡。县人民政府驻丹州镇。西魏大统三年(537年)析永宁县地设义川县,治今宜川县东北,为义川郡治。北周改义川郡及义川县为丹阳郡及丹阳县。隋开皇元年(581年)复名义川县,三年撤销丹阳郡。义宁元年(617年)于义川县复设丹阳郡。唐武德元年(618年)改丹阳郡为丹州。永徽中移治今宜川县。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因避赵匡义名讳,改义川为宜川县。元属延安路,明、清属延安府。1914年属榆林道,1928年直属陕西省。1939年陕甘宁边区曾于境内设红泉、红宜二县,后合并为固临县。1948年仍为宜川县,属黄龙分区。1950年属延安专区。1958年撤销黄龙县后部分辖地并入,1961年复设黄龙县后原并入辖地划出后成今境。1968年属延安地区,1996年属延安市。地处黄土高原区。云岩河、县川河汇入黄河。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农产以小麦、玉米、黍、谷子、油菜籽为主。工业有农机、电力、建材、粮油加工等。渭清、兰宜公路经此。东部有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


猜你喜欢

  • 寺庄集

    即今河北威县东北寺庄乡。明嘉靖《威县志》卷2:寺庄集“在县东北七十里”。

  • 百尺河

    即密水。在今山东诸城市东北。《水经·潍水注》:“应劭曰:县有密水,故有高密之名也。然今世所谓百尺水者,盖密水也。”

  • 思远佛寺

    又称思远灵图。在今山西大同市北方山上。北魏太和三年 (479) 建。为北魏皇家寺院。

  • 上津县

    南朝梁改上洛县置,为上津郡治。治所在今湖北郢西县西北上津镇。隋属上洛郡。唐属商州。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属金州。后废。明洪武八年(1375)复置,属襄阳府。十年(1377)废入郧县。十三年(138

  • 雷峰山

    在今湖北郧县东北。《方舆纪要》 卷79郧县: 雷峰山 “在府东北六十里。以险峻而名。其相接都曰风火山”。

  • 十笏园

    又名丁家花园。在今山东潍坊市旧城北部胡花牌坊街。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光绪十一年(1885)丁姜宝改建为私人花园。因建筑小巧玲珑,占地少,人喻之为“十个笏板”,清末状元曹鸿勋题名“十笏园”。廊内建有亭、

  • 宣德门

    ①即清明门。汉长安城东面中门。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南玉女村北。王莽改名宣德门。②北宋东京 (今河南开封市) 皇城中南门,为正门。一称宣德楼。《宋史·地理志》: “宋初,依梁、晋之旧,名曰明德,太平兴国三

  • 四八墟

    即今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西南四把镇。清光绪《广西舆地全图》天河县图:东南有四八墟。

  • 白洋河镇

    又称洋河镇。明置,属桃源县。即今江苏泗阳县西北六十里洋河镇。因白洋河为名。《明史·地理志》 桃源县:“东有三义镇巡检司,崇祯末,移于县西之白洋河镇。”清设千总及宿迁县主簿驻此。以产名酒“洋河大曲”著称

  • 吕翁山

    一名吕洪山。在今辽宁锦州市南。《清一统志·锦州府一》:吕翁山“在锦县(今锦州市)南十里,一名吕洪山。高二里许,周四十七里。山上有洞。本朝崇德六年,大破明兵十三万于此山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