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山南西道

山南西道

①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分山南道置,为十五道之一。治所在梁州(后改兴元府,在今陕西汉中市)。辖境相当今陕西秦岭、甘肃嶓冢山以南,四川江津、永川等市县以北,陕西佛坪、西乡、镇巴和四川城口、开县、大竹、邻水以西,嘉陵江流域以东地区。乾元元年(758)废。作为地区直至五代仍沿用。

②唐方镇名。至德元年(756)置山南西道防御守捉使,广德元年(763)升为节度使,寻降为观察使,治梁州(后升兴元府,治今陕西汉中市东)。领梁、洋、集、壁、文、通、 巴、兴、凤、利、开、渠、蓬十三州。建中元年(780)升为节度使。兴元元年(784)增领果、阆两州。此后辖境逐渐缩小。景福元年(892)为李茂贞所据,仍领兴元府及集、壁、文、通、巴、开、渠、蓬八州。天复二年(902)又为王建所并。至天祐末所领仅限兴元一府。五代地属前、后蜀。北宋初废。


(1)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山南道西部置,为全国十五道之一。采访处置使治梁州(治今陕西汉中市)。辖境约当今陕西省秦岭山脉及支脉嶓冢山以南,汶水河、子午河、大巴山和四川省开江、大竹、邻水等县以西,嘉陵江和阆中、南部、西充等市县以东;重庆市涪陵区、开县以西,永川、大足等市县以东,江津、南川、武隆等市县以北地区。乾元元年(758年)废。(2)唐方镇名。至德元载(756年)置山南西道防御守捉使,广德元年(763年)改为观察使,治梁州(后升兴元府,治今陕西汉中市东),领梁、洋、集、壁、文、通、巴、兴、凤、利、开、渠、蓬十三州。建中元年(780年)升为节度使。兴元元年(784年)增领果、阆两州。此后辖境逐渐缩小。景福元年(892年)为李茂贞所据,仍领兴元府及集、壁、文、通、巴、开、渠、蓬八州。天复二年(902年)又为王建所并。至天祐末所领仅限兴元一府。五代地属前、后蜀。北宋初废。


猜你喜欢

  • 斡朗改部

    辽属国军,在今俄罗斯贝加尔湖及以东至外兴安岭一带。《辽史·兵卫志》: “斡朗改” 亦作 “嗢娘改”。刘师培 《左盦集》 卷5 《辽史部族表书后》 云: 均乌梁海之转音,《元秘史》 作兀良合。

  • 风门关

    在今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西。《方舆纪要》卷102乳源县:风门关“在县西风门山下”。

  • 圭苑

    东汉雒阳苑囿。 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南。《后汉书·灵帝纪》 载: 光和三年 (180),“是岁作圭、 灵昆苑”。 李贤注: “圭苑有二, 东圭苑周

  • 华陀墓

    在今河南许昌市北二十里苏桥村南。华陀(?—208),东汉末医学家。因不从曹操征召,被杀。墓高5米,周围百余尺。墓前有一碑楼,碑上刻“神医华陀之墓”。碑为清乾隆年间立。

  • 沈旦堡

    即今辽宁灯塔县西北沈旦堡。民国《辽阳县志》卷3:沈旦堡“距城六十里”。

  • 赵州陀罗尼经幢

    俗称石塔。在今河北赵县城内。北宋景祐五年 (1038) 由赵州人王德成建。原为开元寺建筑之一。寺已毁。现仅存经幢。全部用石料叠砌而成,共七级,高16.44米,是我国现存石经幢中最高的一座。造形秀美,雕

  • 析支

    一作赐支。古西戎国名。在今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和果洛藏族自治州的黄河流域。《尚书· 禹贡》 雍州: “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水经·河水注》: “司马彪曰,西羌者,自析支以西,滨于河首左右

  • 东魏县

    北魏改魏县置,属东魏郡。治所在今山东邹平县东长山镇东北。北齐废。古县名。北魏改魏县置,治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属广川郡。北齐废。

  • 乌氏

    春秋时西戎国。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史记·匈奴列传》:“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故……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秦惠王时置乌氏县。

  • 涉都城

    在今湖北谷城县西北,汉水南岸。西汉武帝平南越,封南海守降侯子嘉为侯国。《水经·沔水》: 沔水 “又东南径涉都城东北”。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