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崇山

崇山

①在今河北涉县东南三十里。《明一统志》卷28彰德府: 崇山,“金升涉县为崇州,以此山名。山头青翠,形如螺髻,又名青头山”。

②在今山西襄汾县东三十里。《方舆纪要》 卷41襄陵县: 崇山 “一名卧龙山。顶有塔,俗名大尖山。山之西峤,亦曰卧龙冈。东南接曲沃、翼城,北接临汾、浮山,皆谓之分水岭。南北连亘,长二十余里”。

③在今江西崇义县北。《方舆纪要》 卷88南安府崇义县: 崇山在 “城北半里。旧名岐山,耸拔特立。王守仁改为独秀峰,后又改今名。地多产茶及水竹”。

④即今河南登封市西北嵩山。《国语·周语上》:“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 韦昭注: “融,祝融也;崇,崇高山也。夏居阳城,崇高所近。” 《太平御览》卷39“嵩山” 条引韦昭注曰: “崇、嵩字古通用,夏都阳城,嵩山在焉。”

⑤在今湖南张家界市西南。《大戴礼记·五帝德》: 舜 “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唐杜佑 《通典》 卷 183澧阳县: “有崇山,即放驩兜之所。”《清一统志》 谓崇山 “在永定县 (今张家界市) 西南”。

⑥在今湖南吉首市西。《方舆纪要》 卷81镇溪军民千户所:崇山在 “所 (今吉首市) 西六十里。蜿蜒高峻,山顶瀑布,声闻若雷。《志》 以为即舜放驩兜处。元置崇山卫于山下,明初改置崇山守御千户所,寻废”。


猜你喜欢

  • 紫桂宫

    唐仪凤二年 (677) 置,在今河南渑池县西五里。调露二年 (680) 曰避暑宫,永淳元年(682) 曰芳桂宫。弘道元年 (683) 废。

  • 牛鞞井

    在今四川简阳市西北绛溪河北岸古城内。《元和志》卷31阳安县“阳明井”条下:“又有牛鞞等四井,公私仰给。”《舆地纪胜》卷145简州:牛鞞井“在州郭内西岸。因牛鞞戍地,因名”。

  • 蜀三关

    指阳平、白水、仙人三关。汉中西面之险,以三关为最。按阳平关在今陕西宁强县西北,古阳安关地。白水关在今四川广元市西北。仙人关在今甘肃徽县东南。《方舆纪要》 卷56宁羌州 “白水关”条谓: “吴贺邵尝言,

  • 下相县

    秦置,属泗水郡。治所在今江苏宿迁市西南古城。西汉属临淮郡。《汉书·地理志》 注:“应劭曰,‘相水出沛国,故加下’。”东汉属下邳国。晋仍属临淮郡。南朝宋省。北魏复置,孝昌三年(527)为盱眙郡治。东魏武

  • 广顺县

    1913年改广顺州置,属贵州黔中道。治所即今贵州长顺县西北广顺镇。1920年直属贵州省。1942年并入长顺县。旧县名。1913年改广顺州置,治今贵州省长顺县广顺镇。1942年撤销,与长寨县合置长顺县。

  • 桃源镇

    在今山西吉县东北桃园村。《清一统志·平阳府一》 “三垢镇” 条下: 桃源镇 “在州城东北六十里。路通隰州大宁县界”。(1)在江苏省吴江市西南部、江苏省最南端、紫荇塘两岸。面积61平方千米。人口4.8万

  • 婆娑砦

    北宋置,属江安县。治所即今四川长宁县。《宋史·蛮夷传》: 大中祥符六年 (1013),王怀信、康训讨斗望,“进壁婆娑,遇夷二千余罗固募村,又破之”。熙宁六年 (1073) 改置安夷砦。

  • 胜金口千佛洞

    在今新疆吐鲁番市东北约八十里。为唐代佛寺遗址。两处在山腰,两处在山麓,共计有洞窟十个。系用土坯砌筑,窟内间有壁画。大多有回鹘文题记。

  • 南武阳县

    西汉置,属泰山郡。治所即今山东平邑县。以东郡有武阳县,故加南。东汉改为南武阳侯国,后改为县。南朝宋改武阳县。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山东省平邑县。属泰山郡。南朝宋改为武阳县。

  • 庄浪河

    即逆水。在今甘肃中部。《方舆纪要》卷63庄浪卫“大通河”条下:“又庄浪河亦在卫南,下流合于大通河。”古称逆水、丽水。黄河上游支流。在甘肃省中部。源出甘、青两省边境的冷龙岭东麓,上游称金强河,东南流经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