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灵山
即重龙山。在今四川资中县城东北隅。《新唐书·地理志》: 盘石县 “有崇灵山”。
即重龙山。在今四川资中县城东北隅。《新唐书·地理志》: 盘石县 “有崇灵山”。
在今福建浦城县西北一百十里,接江西广丰县界。《方舆纪要》卷97浦城县:二渡关“为入闽之间道。其地山岭巉岏,溪流回绕,东西二面皆为桥以渡,因曰二渡关”。
即今贵州三穗县南良上乡。《清一统志·镇远府》 “宛溪铺” 条下: 又有 “梁上铺” 等,“皆清江通判管理”。
一名雪山。在今甘肃省酒泉市南。广义的祁连山亦指甘肃省西部和青海省东北部边境山地。因在河西走廓南边。亦称南山。《汉书·霍去病传》:元狩二年(前121),“去病至祁连山,捕首虏甚多”。师古注曰:“祁连山即
在今安徽霍山县东。《方舆纪要》 卷26霍山县: 梅子岭在 “县东五十里。多产梅,上可容数十万众”。
一名泽多泉。在今陕西富平县西。《水经·沮水注》: 泽泉水 “出沮东泽中,与沮水隔源,相去十五里,俗谓是水为漆水也。东流径薄昭墓南,又径怀德城北,东南注郑渠,合沮水”。《长安志》: “泽多泉在县西一十三
即鱼陂。在今湖北天门市西北。《左传》:昭公十三年(前529)“公子比为王,公子黑肱为令尹, 次于鱼陂”。杜注:“竟陵县城西北有甘鱼陂。”《水经·沔水注》:“(竟陵)城旁有甘鱼陂。”
明宣德五年(1430)置,属万全都司。治所即今河北赤城县。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改为赤城县。《魏书·太宗纪》:泰常八年(423年)筑长城,“起自赤城”。明宣德五年(1430年),省云门驿置堡。即今
①秦置,属上谷郡。治所在今北京城西南隅。西汉为广阳国治。东汉至北朝历为幽州、广阳郡、燕国、燕郡治所。隋时历为幽州、涿郡治所。唐至五代,与幽都县同为幽州治所。辽初改名蓟北县,开泰元年 (1012) 又改
又作宏阳镇。唐初置,在今北京市延庆县西南三十里。《资治通鉴》:唐武德六年(623),“高开道所部弘阳、统漠二镇来降”。即此。古镇名。在今北京市延庆县西南。《资治通鉴》:唐武德六年(623年),“高开道
南朝宋文帝时置,属新宁郡。治所在今广东阳春市东北。隋开皇九年(589)平陈后改为铜陵县。古县名。南朝宋文帝置,治今广东省阳春市东北。属新宁郡。齐因之。隋改为铜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