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南路
北宋开宝中置岭南转运使,又称广南路。治所在广州(今广东广州市)。辖境相当今广东、广西及海南三省区。端拱元年(988)分置广南西路、广南东路。
又称岭南路。北宋开宝四年(971年)置,治广州(今广东广州市)。辖境相当今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端拱元年(988年)分为东、西二路;至道三年(997年)划分十五路,定称为广南东路、广南西路。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辖今广东省大部,治广州;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辖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以及广东省部分地区,治桂州(今广西桂林市)。
北宋开宝中置岭南转运使,又称广南路。治所在广州(今广东广州市)。辖境相当今广东、广西及海南三省区。端拱元年(988)分置广南西路、广南东路。
又称岭南路。北宋开宝四年(971年)置,治广州(今广东广州市)。辖境相当今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端拱元年(988年)分为东、西二路;至道三年(997年)划分十五路,定称为广南东路、广南西路。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辖今广东省大部,治广州;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辖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以及广东省部分地区,治桂州(今广西桂林市)。
亦作太河场、太和场。即今四川合川市西北太和镇。清光绪《合州志》卷4:太和场“距城八十里”。在今镇北发掘马门溪恐龙化石、汉墓及岩墓群。
即今山西夏县北胡张乡。《清一统志·解州》: 胡张镇 “在夏县北三十里。有堡,驻防兵弁”。
亦名青龙潭、青龙镇寨。即今河南郾城县东北二十四里黑龙潭乡。民国 《郾城县记》 图: 东北有黑龙潭镇。在四川省仁寿县中部偏西。面积30平方千米。人口1.6万。镇人民政府驻黑龙潭,人口2900。以黑龙潭水
在今广西合浦县北。南流江支流。《方舆纪要》 卷104廉州府合浦县: 武利水在 “府北六十里。其源一出府北小双山; 一出灵山县界张蒙山;一出府东北谢成岭。汇于武利埠,南流合新村江入海”。
北宋置,属眉山县。在今四川夹江县东北三洞镇。
在今四川茂县西北较场乡南叠溪古城。《明一统志》卷73叠溪千户所:玉津泉“在所城外,以铁瓦石䰛缘坡接引,直抵城下,居民取汲甚利”。
即今福建霞浦县南岭头。清有把总驻此。
元置,属管番民总管。治所在今贵州都匀市西北二十里邦水。明洪武十六年(1383)改为邦水长官司。元置,治今贵州省都匀市西北栗水(邦水)。属管番民总管。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改为邦水长官司。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 (979) 改建武军置,治所在南城县 (今江西南城县)。辖境相当今江西南城、南丰、广昌、黎川、资溪等县地。元升为建昌路。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以建武军改名,治南城县(今属江西)
即今四川眉山县东之岷江。《方舆胜览》卷53眉州: 蜀江 “在城外。一名玻璃江”。苏轼 《送杨孟容》 诗: “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