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广济渠

广济渠

①即隋通济渠。唐改名。《宋史·河渠志》:“汴河,自隋大业初,疏通济渠,引黄河通淮。至唐改名广济。”

②在今河南三门峡市西陕县老城东。《新唐书·地理志》陕州陕县:“有广济渠,武德元年,陕东道大行台金部朗中孙长操所开,引水入城,以代井汲。”《清一统志·陕州直隶州一》:“《州志》:起自州东三十里交口村,堰水入城。金大定间,耶律翼民重浚,今淤。”

③一称广济河。蒙古中统二年(1261)开浚。自今河南济源市东北沁口筑堰断沁水入渠,东南流循古朱沟、沙沟等水,至温县东入黄河。《元史·河渠志》:“广济渠在怀孟路,引沁水以达于河。”二十余年后淤废。天历三年(1330)修复。《清一统志·怀庆府一》:广济河“其在济源、河内者,即古朱沟水。其至温县入河者,即古沙沟水”。故道在今河南济源、沁阳二市及温县境。

④在今河南北部、山东西部沁水与运河之间。明正统中,河决汴梁,东北趋漕河,溃沙湾东堤,由大清河入海。景泰五年(1454),徐有贞主持开浚用以疏导黄河决流的渠道,西接黄河、沁水,东抵张秋(沙湾北十二里),使决流不复东冲沙湾,改自张秋北出济运。弘治后全河南趋入淮,渠道堙废。


(1)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南交口。唐武德元年(618年)陕东道大行台金部郎中长孙操所开。(2)唐改隋通济渠为广济渠。详“通济渠”。(3)蒙古中统二年(1261年)开浚。起自今河南省太行山麓沁河出山口,于此筑堰遏沁水入渠东流循古朱沟、沙沟等水入黄河,溉济源、河内(今沁阳)、河阳(今孟州)、温、武陟五县民田三千余顷。后二十余年淤废,天历三年(1330年)修复。今河南省济源、沁阳、温县等市县境内犹有广济河遗迹。(4)明景泰五年(1454年)左佥都御史徐有贞主持开浚,用以疏导黄河决流。在今河南省北部和山东省西部沁水、运河之间。先是正统末黄河决流冲毁山东寿张县(今阳谷县东南)南沙湾运河堤,漕运阻绝,屡塞复决。至是有贞开渠西接黄河、沁水,东抵张秋(沙湾北十二里),使决流不复东冲沙湾,改自张秋北出济运。逾年功成,沙湾遂塞,漕运复通。弘治后全河南趋入淮,渠道堙废。


猜你喜欢

  • 乌云山

    在今安徽凤阳县东南六十里。《方舆纪要》卷21凤阳县:乌云山在“府东南六十里。亦名乌雾山。以山多濛雾也。与定远县接界”。

  • 华安县

    1928年由龙溪县析置,属福建省。治所在华崶(今福建华安县治华崶镇)。据1982年版《华安县地名录》:“以龙溪县华崶镇建县时,拟将安溪县宗信、龙涓等地并入,故取华崶、安溪的首字为县名。”在福建省西南部

  • 土谢图汗旗

    清外蒙古(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所属二十旗之一。顺治十二年(1655)始设旗。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前杭爱省北境哈拉和林。古旗名。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设,驻地在今蒙古国前杭爱省萨克哈一带。雍正后为乌

  • 土基镇

    清置,属洛川县。即今陕西洛川县东南土基镇。在陕西省洛川县南部。面积91平方千米。人口1.1万。镇人民政府驻土基,人口2830。据传昔欲在此设县治,因土轻未选,故名土轻,后讹为今名。清雍正《陕西通志》称

  • 丹南县

    东晋置,属牂柯郡。治所在今贵州雷山县北。南齐属南牂柯郡。后废。旧县名。苏南抗日根据地设。1939年由江苏省丹阳县南部析置。以位县南得名。寻即撤销,仍并入丹阳县。

  • 竹沟镇关

    在今河南确山县西。《方舆纪要》卷50确山县:竹沟镇关在“县西南九十里”。明置巡司于此。

  • 刘家港

    ①即今江苏太仓市东北浏河镇。为娄江入海处。元时海运漕粮由此出海。延祐元年(1314)昆山州治曾徙于此,至正十七年(1357)复回原址。当时曾号为“六国码头”。明永乐三年(1405)郑和下西洋,亦由此出

  • 温登河

    亦名乌吞河。即今黑龙江省鹤岗市与萝北县交界处之梧桐河。《清一统志·吉林一》 “屯河”条下: 温登河 “在 (宁古塔) 城东北九百余里。源出温登窝集,……南流入混同江”。

  • 观前镇

    即今安徽贵池市东观前镇。清光绪《贵池县志》卷6:观前镇,“《采访册》:在城东三十里”。在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东北部,九华河东岸。面积59平方千米。人口1.5万。镇人民政府驻观前,人口770。因在清咸丰年

  • 芳山镇

    即今辽宁黑山县西北芳山镇。民国《黑山县志》卷2:芳山镇“在县城西北五十里。原名荒山子,于清宣统元年改今名”。在辽宁省黑山县西北部。面积153.5平方千米。人口3.4万。镇人民政府驻芳山,人口 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