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建阳县

建阳县

①秦置,属九江郡。治所在今安徽来安县南水口镇东。东汉废。

②西晋太康中改建平县置,属建安郡。治所在今福建建阳市东北。《寰宇记》 卷101建州建阳县: “因(武夷) 山之阳为名。” 隋开皇十年 (590) 并入建安县。唐武德四年 (621) 复置,八年废。垂拱四年(688) 又置,属建州。移治大潭城 (今建阳市)。天宝元年 (742) 属建安郡。乾元元年 (758) 复属建州。南宋属建宁府,景定元年 (1260) 改为嘉禾县。元复改建阳县,属建宁路。明、清属建宁府。1913年属福建北路道。1914年属建安道。1928年直属福建省。1994年改设建阳市。唐时多书肆,宋、元、明刻书业极盛,世称 “建本”,皆聚于麻沙、崇化两坊,号称 “图书之府” ( 《方舆胜览》)。宋时所产建窑 (黑窑瓷) 制作茶器,号称极品,进贡内廷,远销日本。

③1941年析阜宁、盐城二县地置,治所在建阳镇 (今江苏建湖县西建阳镇)。1947年移治今建湖县(湖垛镇)。1951年因与福建建阳县重名,改为建湖县。


(1)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安徽省来安县东南。属九江郡。东汉废。(2)古旧县名。西晋太康中改建平县置,治今福建省建阳市东北。《太平寰宇记》建州建阳县:“因(武夷)山之阳为名。”属建安郡。隋初移大潭城,即今治。开皇十年(590年)并入建安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八年废。垂拱四年(688年)又置,属建州。天宝、至德间属建安郡。南宋属建宁府。景定元年(1260年)改为嘉禾县。元复改建阳县,属建宁路。明清属建宁府。唐时多书肆,宋、元、明刻书业极盛,世称“建本”,皆聚于麻沙、崇化两坊,号称“图书之府”(《方舆胜览》)。宋时所产建窑(黑窑瓷)制作茶器,称极品,进贡内廷,远销日本。1994年撤销,改设建阳市。(3)旧县名。盐阜抗日根据地及苏皖边解放区设。1941年由江苏省盐城、阜宁两县析置,治今建湖县建阳镇。1945年9月迁湖垛镇(今建湖县治建湖镇)。1951年因与福建省建阳县重名,改名建湖县。


猜你喜欢

  • 偃师县

    西汉置,属河南郡。治所即今河南偃师市。《元和志》 卷5: “武王伐纣,于此筑城,息偃戎师,因以名焉。” 西晋废。隋开皇十六年 (596) 复置,属洛州。治所在今偃师市东南五里老城。大业初属河南郡。唐属

  • 盱眙郡

    ①东晋义熙七年 (411) 置,属南兖州。治所在盱眙县 (今江苏盱眙县东北五里都梁山东北麓)。辖境相当今江苏盱眙县地。南朝宋曾为南兖州治。南齐为北兖州治。陈为北谯州治。隋开皇初废。②北魏孝昌三年 (5

  • 刘庄

    即今江苏大丰县西南刘庄镇。《方舆纪要》卷22淮安府:“刘庄在府东南百五十里。嘉靖三十八年,倭据庙湾,东侵淮安,官兵败之于姚家荡,又败之于刘庄,贼复遁入庙湾,寻败走。官军追至虾子港,贼乘舟开洋遁去。”村

  • 罗汉门

    即今台湾省高雄县东北旗山镇。旧属台湾县,雍正九年 (1731) 设县丞驻此。后置罗汉门巡司。日本占领期间于1920年设旗山街。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设旗山镇。在今台湾省屏东县北。清雍正九年(1731

  • 李峪口

    即今山西浑源县西南李峪村。《清一统志·大同府》:李峪口“在浑源州西南十五里”。

  • 春秋时鲁地。在今山东费县南。《春秋》:襄公十二年(前561),“莒人伐我东鄙,围台”。杜注:“琅邪费县南有台亭。”《续汉书·郡国志》:泰山郡费侯国“有台亭”。(1)即“邰”。(2)台湾省的简称。

  • 碙洲

    即今广东湛江市东南硇洲岛。《宋史·瀛国公传》: 元至元十五年 (南宋祥兴元年,1278),“ (赵) 昰殂于碙洲,其臣号之曰端宗”卫王赵昺即位,“升碙洲为翔龙县”。

  • 新筑镇

    即新住镇。今陕西西安市东北新筑乡。在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北部。面积39平方千米。人口4.2万。镇人民政府驻新筑,人口9500。镇以驻地名。西汉元封年间为漕河渡口,后渐迁住户于此名新住,谐音新筑。宋、元时

  • 哨楼山

    即正洲隘。在今四川筠连县东南镇舟镇(正州场)。清同治 《高县志》 卷6: 哨楼山“在正州。突兀高朗,登临四顾,群山在目。曩时镇雄夷猓相侵,居民于此建楼探哨,故名”。

  • 小竹山

    在今山东胶南市东北。《方舆纪要》卷36胶州“大珠山”条:“(灵山)卫西北三里有小竹山,或谓之小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