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背山
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峨眉山凌云梯西。清嘉庆《峨眉县志》卷1:背山在“县西南八十里”。山势绵亘,地势高寒。登金顶公路由此而上。
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峨眉山凌云梯西。清嘉庆《峨眉县志》卷1:背山在“县西南八十里”。山势绵亘,地势高寒。登金顶公路由此而上。
①即今内蒙古兴和县(城关镇)。清于此置二道河巡司,属丰镇厅。光绪二十二年(1896)升为兴和直隶厅。1912年改为兴和县。②在今吉林珲春市东南。近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清史稿·地理志》 珲春厅:“东路三
地区名。指今四川盆地。《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刘备袭刘璋,取益州,遂据巴中”;又《张鲁传》:太祖攻张鲁,鲁“乃奔南山入巴中”。皆即此。
又作舒兰站。清置,故址在今吉林舒兰市西南溪河镇。《清一统志·吉林二》 “金州鄂佛罗站” 条下: “又西北六十里至舒兰河站。”
春秋郑津渡名。即今河南新郑县西北双洎河(古洧水)上津梁。《左传》:襄公九年(前564),晋人以诸侯伐郑,“济于阴坂,次于阴口而还”。杜注:“阴坂,洧津。”
即狐骀。春秋邾地。在今山东滕州市东南。《左传》: 哀公二十七年 (前468),“赵子使舌庸来聘,且言邾田,封于骀上”。古邑名。又作狐骀,春秋邾国邑。在今山东省滕州市东南。《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前468
①地区名。北宋初将五代后蜀故地分设西川、峡两路, 约当今大渡河以东北和陕西汉中地区。咸平四年(1001)分为益州(后改成都府)、利州、梓州(后改潼川府)、夔州四路,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 一
春秋晋置。在今山西寿阳县南十五里马首村。《左传·昭公二十八年》:“魏献子为政,……韩固为马首大夫。”即此。古县名。春秋晋置,治今山西省寿阳县西南马首镇。《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分祁氏之田以
亦作夜来山、耶里山。又名庆云山。在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及林西县北境。《辽史·穆宗纪上》:应历八年 (958),“秋七月,猎于拽剌山。迄于九月,射鹿诸山,不视朝”。
①秦置,治所在今湖北襄阳县西北邓城。汉为南阳郡都尉治。西晋属义阳郡。南朝宋属京兆郡。南齐为京兆郡治。北周废。②1913年改邓州置,属河南汝阳道。治所即今河南邓州市。1927年直属河南省。1988年改为
即今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南之卡拉塔尔河。《清一统志·伊犁》:库克乌苏河“在伊犁西北。源出库陇奎山北麓,北流三百余里,入于巴勒喀什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