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弘农郡

弘农郡

①西汉元鼎四年(前113)置,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市北故函谷关城)。辖境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东汉以后辖境逐步缩小。灵帝刘宏避讳改为恒农郡。西晋复为弘农郡。十六国前秦徙治陕城(今河南三门峡门市西陕县老城)。北魏拓跋弘天安元年(466)避讳改为恒农郡。永熙三年(534)析置西恒农郡,治所在恒农县(今河南灵宝市北故函谷关城)。北周改西恒农郡为弘农郡。隋初废。大业三年(607)复置,治所在弘农县(今灵宝市)。义宁元年(617)改为凤林郡。唐武德元年(618)改为鼎州,贞观八年(634)废入虢州。天宝元年(742)改虢州为弘农郡。乾元元年(758)复改为虢州。

②东晋成帝时侨置,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市东。后改为弘农县。

③南朝宋侨置,属雍州。寄治五垄(今湖北襄阳县境)。西魏废。

④南朝宋明帝末侨置,属雍州,寄治五垄(今河南淅川县东南九十四里厚坡镇)。北魏改恒农郡。


西汉元鼎四年(前113年)置,治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市北)。取弘大农桑为名。辖境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及陕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东汉灵帝后至北周,曾改名恒农郡。晋以后辖境渐小。隋初废,大业初复置,义宁元年(617年)改名凤林郡。汉设铁官。


猜你喜欢

  • 石埠集

    即今山东昌邑县南三十里石埠镇。清乾隆《昌邑县志》卷2有石埠集。

  • 蚩尤冢

    在今山东梁山县东南开河乡西南一里。《水经·济水注》: 济水 “又北径阚乡城西…… 《皇览》 曰: 蚩尤冢在东郡寿张县阚乡城中。冢高七尺,常十月祠之,有赤气出如绛,民名为蚩尤旗”。又有蚩尤“肩髀冢”,在

  • 白庙滩

    即今河北张北县东北四十里白庙滩乡。民国《张北县志》卷3:白庙滩“在县北四十里,于民国二十一年五月建筑土围”。

  • 博王旗

    科尔沁博多勒噶台亲王旗的简称。即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后旗。清咸丰间,科尔沁左翼后旗第十任札萨克僧格林沁以抗击英法联军、镇压捻军之功,清廷赐给博多勒噶台亲王号,旗因有科尔沁博多勒噶台亲王旗之称。

  • 凤冈县

    1930年改凤泉县置,属贵州省。治所即今贵州凤冈县。在贵州省北部、乌江中游。属遵义市。面积1886平方千米。人口约40.6万。辖9镇、5乡。县人民政府驻龙泉镇。以县城附近凤凰山岗得名。隋大业七年(61

  • 龙街山

    在今云南禄丰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16广通县:龙街山在“县(治今广通镇)北七十里。有龙街洞,为县之胜”。

  • 章武国

    西晋泰始元年 (265) 置,治所在东平舒县 (今河北大城县)。辖境相当今大清河、海河以南,文安、大城县以东,沧州市、海兴县以北地区。北魏改为章武郡。西晋泰始元年(265年)置,治东平舒(即今河北大城

  • 六家集

    亦作陆家集、陆集镇。即今河南范县东南三十八里陆集乡。明嘉靖《范县志》卷2:有六家集。

  • 三槽山

    在今四川合川市南嘉陵江磨下沱一带。西岸有南槽、后槽,东岸有石魁槽,故名。《元史·李进传》:己未(1259),“夏五月,宋由嘉陵江以舟师来援,始大战三槽山西”。即此。

  • 平恩县

    东汉改平恩侯国置,属魏郡。治所在今河北曲周县东南西呈孟乡。三国魏属广平郡。北齐天保七年(556)移治斥漳城(今曲周县东南)。隋复还治呈孟,属武安郡。唐属洺州。金废为镇。古县名。东汉改平恩侯国置,治今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