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恒州

恒州

①北魏太和十七年 (493) 改司州置,治所在平城 (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八里古城村),辖境相当今山西北部内长城以北,河北蔚县、阳原县,内蒙古凉城、丰镇、兴和等县及察哈尔右翼前旗等地。孝昌中为六镇起义军所克。东魏天平二年 (535) 寄治肆州秀容郡城 (今忻州市西北)。北齐天保七年 (556)复还故地,移治今大同市。北周大象二年 (580) 又废。

②东魏天平二年 (535) 置,寄治肆州秀容郡城(今山西忻州市西北)。北齐废。

③西魏大统元年 (535) 置,治所在归德县 (今甘肃环县北一百里归德堡),一说在陕西吴旗县西北。辖境相当今甘肃环县北部地。北周废。

④北周天和二年 (567) 侨置,治所在周南郡盩厔县 (今陕西户县西北三十五里)。建德三年 (574)废。

⑤北周宣政元年 (578) 分定州置,治所在真定县 (今河北石家庄市东北)。隋大业初改为恒山郡。唐武德元年 (618) 复为恒州,移治石邑县 (今石家庄市西南镇头),四年又移治真定县 (今正定县)。辖境相当今河北石家庄、藁城二市及正定、灵寿、行唐、井陉、获鹿、平山、阜平等县地。元和十五年 (820) 避穆宗名讳,改名镇州。五代唐改为真定府,后晋天福七年 (942) 复名恒州,后汉又改名镇州。

⑥金贞祐四年 (1216) 置,治所在盩厔县 (今陕西周至县)。元初废。


(1)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以司州改置,治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辖境约当今山西省北部内长城以北,河北省蔚县、阳原和内蒙古自治区与山西省邻近的南部地区。孝昌中为六镇起义军所攻克。东魏天平二年(535年)寄治肆州秀容郡(今忻州市西北),北齐天保时复还故地,移治今大同市。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废。(2)西魏置,治归德县(今陕西吴旗西北)。北周废。(3)北周天和二年(567年)置,治盩厔县(今陕西户县西北)。建德三年(574年)废。(4)北周宣政元年(578年)析定州置,治真定县(今河北正定县南,唐初徙今正定县)。隋大业初改为恒山郡。唐武德初复旧。辖境相当今河北省石家庄、正定、藁城、灵寿、行唐、井陉、鹿泉、平山、阜平等市县地。元和十五年(820年)避穆宗李恒名讳,改名镇州。五代唐升为真定府,晋天福七年(942年)复名恒州,汉又改名镇州。唐、五代时曾先后为恒冀节度使、顺德军节度使治所。


猜你喜欢

  • 刁家铺

    即今江苏泰兴市西北四十六里刁铺镇,接泰州市及江都县界。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泰兴县西北有“刁家铺镇”。

  • 二襄

    南北朝时北魏所置襄州(治所在赭阳县,今河南方城县东)和南襄州(治所在湖阳县,今河南唐河县西南湖阳镇)的合称。 《北齐书·王则传》:东魏天平初,“行荆州事,都督三荆、二襄、南雍六州军事,荆州刺史”。西魏

  • 积木关

    明置,属茂州。在今四川茂县东北七十里。《明史·地理志》 茂州: “东有积水关巡检司。”

  • 塔西河

    即今新疆玛纳斯县东南塔西河哈萨克民族乡。清 《林则徐日记》 (清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日): 塔西河,“此地居民甚盛,闽中漳、泉人在此耕种者数百家,皆遣犯子嗣,近来闽、粤发遣之人亦多分配于此”。

  • 武东山

    亦作东武山。在今四川射洪县西北武东乡境。《方舆纪要》 卷71射洪县 “金华山” 条下: “县东七里有武东山,亦高秀,以武水经其西而名。” 唐陈子昂世居于此。

  • 白马渡

    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二十五里白马关下。明置白马巡司。

  • 金锁

    即今江苏泗洪县东北金镇。清属桃源县。光绪 《江苏全省舆图》: 桃源县西有金锁。后又属泗阳县。洪宪元年 (1916) 《最新大中华帝国道县形势全图》: 泗阳县西有金锁。

  • 兴涂渤

    古国名。在今印度半岛西岸之果阿。《宋会要辑稿·蕃夷七》 载:宋庆历八年(1048),兴涂勃国遣使来贡。

  • 拉楚河

    在今西藏西部,即印度河的上源狮泉河。清 《西藏图考》 卷5: “拉楚河源出冈底斯之北百余里僧格喀巴布山,山高大形如狮子,南麓有池汇诸泉水。” 即指狮泉河源。

  • 西由场

    即今山东莱州市北五十里西由镇。金置镇,属莱阳县。《清一统志·莱州府二》 引元傅梦弼《西由场文庙记》:“莱之北鄙仅五十里曰西由镇,建盐司,司总八场,岁办盐䇲凡二万五千计。”清时设盐大使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