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泉置
驿站名 (置,驿站)。西汉武帝时置,属敦煌郡效谷县,在今甘肃敦煌市东一百二十里。因东南侧山谷间的悬泉得名。近年在此发现遗址,出土大量的简牍与其他实物,对研究古代丝绸之路及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具有重大价值。
驿站名(置,驿站)。西汉武帝置。因东南侧山谷间的悬泉得名。在敦煌郡效谷(穀)县境内,东距今甘肃省安西县56千米,西去今敦煌市64千米。近年发掘遗址,发现大量简牍和其他遗物,对研究古代丝绸之路及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都具有重大价值。
驿站名 (置,驿站)。西汉武帝时置,属敦煌郡效谷县,在今甘肃敦煌市东一百二十里。因东南侧山谷间的悬泉得名。近年在此发现遗址,出土大量的简牍与其他实物,对研究古代丝绸之路及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具有重大价值。
驿站名(置,驿站)。西汉武帝置。因东南侧山谷间的悬泉得名。在敦煌郡效谷(穀)县境内,东距今甘肃省安西县56千米,西去今敦煌市64千米。近年发掘遗址,发现大量简牍和其他遗物,对研究古代丝绸之路及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都具有重大价值。
在今河南正阳县南。《方舆纪要》 卷50真阳县: 南龙冈 “在县南三里。势颇高峻,拱峙如屏”。
在今陕西韩城市西北一百二十里。《清一统志·同州府一》: 麻线岭 “明成化八年,参议严宪凿山开道,以通馈饷”。
在今山西河津市东北。《周书·韦孝宽传》:建德四年(575),武帝志在平齐,孝宽上疏陈策:“三鵶以北,万春以南,广事屯田,预为贮积。”《方舆纪要》卷41河津县称:“时盖置镇于此, 自此南至河南鲁山县之三
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置,治所在南宁县(今云南曲靖市)。二十八年(1291)改为曲靖等路宣慰司。
又名封溪水、封江。即今广西贺县南贺江。《元和志》 卷37临贺县: “临水东去县十步。又有贺水合,更名临贺水。”即“封水”。
民国时置,属德清县。即今浙江德清县东北三十里洛舍镇。在浙江省德清县北部,北邻湖州市。面积47平方千米。人口1.8万。镇人民政府驻洛舍,人口3850。传昔洛阳人筑舍居此,故名。民国时为洛舍镇,1950年
隋大业初改下密县置,属北海郡。治所即今山东潍坊市。唐属青州。宋为潍州治。明洪武元年(1368)省入潍州。古县名。隋大业三年(607年)改下密县置,治今山东省潍坊市。属北海郡。唐以后为潍州治,明洪武初废
在今广西岑溪县东境黄陵村。《清一统志·梧州府》: 黄陵隘“在岑溪县东一百二十里……有兵汛守”。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市东。清时设兵戍守。
元置,属思州安抚司。治所在今湖南永顺县东南上榔保。明属永顺宣慰司。清废。元置,治今湖南省永顺县东南驴迟洞。属永顺安抚司。明属永顺宣慰司。清雍正四年(1726年)改土归流入永顺厅。
即高鱼。在今山东郓城县北。《资治通鉴》:唐乾宁二年 (895),“朱全忠遣其将朱友恭围兖州,朱瑄自郓以兵粮救之,友恭设伏,败之于高梧”。胡三省注: “高梧,即春秋鲁国之高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