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方城

方城

①战国燕邑,后为赵地。在今河北固安县西南十七里方城村。《史记·赵世家》:悼襄王二年(前243),“李牧将攻燕,拔武遂、方城”,即此。西汉置方城县。

②在今河南淮阳县东南四十里。《魏书·地形志》 陈郡项县:“有方城。”即此。

③在今河南叶县南、方城县北。《左传·僖公四年》:楚屈完曰:“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杜注:“在南阳叶县南。”《续汉书·郡国志》 叶县:“有长山, 曰方城。”

④一名长城。在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西北四十二里万城乡。《水经·沮水注》:“沮水又东南径长城东。”《方舆纪要》卷78江陵县:方城在“府西北六十里。或云孙吴所筑,取故方城之名。……宋末,荆南制置使赵方子葵守方城,避父讳改曰万城”。《清一统志·荆门州》:方城“在当阳县东南一百二十里。相传唐郭子仪筑。旁有秣马山。明初尝移县治此”。

⑤春秋庸邑,在今湖北竹山县东。《左传》:文公十六年(前611),楚“使庐戢梨侵庸,及庸方城”,即此。


(1)古邑名。(1)春秋庸邑。在今湖北省竹山县东。《左传》文公十六年(前611年):楚“使庐戢梨侵庸,及庸方城”,即此。(2)战国燕邑。今河北省固安县西南方城。《史记·燕召公世家》:燕王喜十二年(前243年),“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即此。(2)古迹名。(1)又名万城,亦称连堤。春秋战国时楚国所筑长城。东段筑于春秋前期,始今河南省鲁山县东南,东经叶县南,折向东南,过洪河、汝河上游,讫泌阳县东北;西段筑于战国楚顷襄王时(前298—前295年),始今邓州市北,沿湍河东侧向北,又沿伏牛山麓折向东联结春秋方城。全长千余里,主要以方城山等连接河堤筑成,“无土之处,累石为固”。《淮南子·墬形训》列为九塞之一。周衰楚盛,楚守此以与中原诸侯抗衡。是中国文献记载最早修筑的长城。(2)相传三国吴筑,在今湖北省江陵县东。《晋书·职官志》:武帝置南蛮校尉于襄阳,“及江左初,省南蛮校尉,寻又置于江陵”。而《水经注·沔水》:“方城即南蛮府也。”则南蛮府治江陵之方城。(3)相传唐郭子仪筑,在今湖北省当阳市东南。明初曾为当阳县治。(3)集镇名。在河北省固安县城西南部。属彭村乡。人口 2300。汉方城县置此,故名。产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有塑料、电焊等厂。固马公路经此。


猜你喜欢

  • 刻石山

    ①在今浙江绍兴县西南。《舆地纪胜》 卷10绍兴府: 刻石山 “在会稽西南七十里。晋时王彪有《会稽刻石山》 诗”。因秦始皇曾至此刻石颂德而名。②即今浙江嵊县西南独秀山。宋高似孙 《剡录》卷2引 《十道志

  • 驼峰镇

    即今江苏东海县东北十八里驼峰乡。清嘉庆 《海州直隶州》 卷14: 驼峰镇在 “治西七十里。南北皆官路”。

  • 士林

    ①在今江苏六合县西北竹镇。《梁书·杜崱传》:承圣元年(552),齐将郭元建攻秦郡,王僧辩令杜崱赴援,陈霸先亦来会,“与元建大战于士林”。即此。②即今台湾省台北市北士林区。旧名八芝连,或作八芝兰林、八芝

  • 乞失哈里

    即可失哈耳。今新疆喀什市。《元史·拜延八都鲁传》:至元二十一年(1284),“请王术伯命兀浑察往乞失哈里之地为游击军”。见“疏勒国”。

  • 蔡家埠

    即今湖南冷水滩市南蔡市镇。湘桂铁路旧有冷蔡支线通此。

  • 傿陵县

    西汉置,属颍川郡。治所在今河南鄢陵县西北十八里古城村。 东汉改为��陵县。

  • 曲塘镇

    即今江苏海安县西南三十里曲塘镇。清属泰州,有把总驻守。在江苏省海安县西部、通扬运河畔。面积56平方千米。人口6万。镇人民政府驻曲塘,人口 9000。相传原当铺巷有一河湾,名曲塘。镇以河名。1949年为

  • 临泚口市

    一作临资口市。即今湖南湘阴县西二十九里湘江西岸之临资镇。清光绪 《湖南通志》 卷1湘阴县图: 湘阴县西有临泚口市。

  • 北连州

    唐武德二年(619)置,治所在延安县(今陕西延长县东北谭石塬,后移治今延长县)。辖境相当今陕西延长县地。贞观二年(628)废。

  • 无雷国

    汉西域国名。都城在卢城(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南)。神爵二年(前60)后属西域都护府。西域古国名。汉时王治卢城(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县境),或谓在今伊西洱库尔以东的帕米尔一带。《汉书·西域传》:其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