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庙
在今山东嘉祥县南三十二里南武山南麓南武山村西。因祀孔子弟子曾参而建。曾参 (前505一前436),字子舆,事亲至孝,作 《孝经》。清代封为宗圣,故曾庙又称宗圣庙。《清一统志·济宁州》: 宗圣曾子庙 “在嘉祥县南四十五里武山下,不知创于何时,明正统中修,弘治中增扩其制”。
在今山东嘉祥县南三十二里南武山南麓南武山村西。因祀孔子弟子曾参而建。曾参 (前505一前436),字子舆,事亲至孝,作 《孝经》。清代封为宗圣,故曾庙又称宗圣庙。《清一统志·济宁州》: 宗圣曾子庙 “在嘉祥县南四十五里武山下,不知创于何时,明正统中修,弘治中增扩其制”。
在今江西南昌市东。南宋范成大 《骖鸾录》: 乾道癸已 (1173),由龙王庙 “发船邬子,宿范家池。湖中称某家池者,取鱼处也,随一家占为名”。在今江西省南昌市东。南宋乾道中范成大赴岭南,途经此。
在今河南平舆县北四十里。为东汉许劭兄弟所居。《后汉书·许劭传》:劭兄虔“亦知名,汝南人称平舆渊有二龙焉”。李贤注:“平舆故城,今豫州汝阳县东北,有二龙乡。”
在今云南文山县南二十四里古木街。《方舆纪要》 卷 115教化三部长官司 “牛羊箐” 条:“ 《志》 云,由教化三部而南,地名枯木箐,亦有酋长戍守。”“枯木” 为彝语柯莫的谐音,意即大坝子。
唐天宝元年 (742) 改宁州置,治所在定安县 (今甘肃宁县)。辖境相当今甘肃西峰市及宁县、正宁等县地。乾元元年 (758) 复名宁州。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宁州置,治定安县(今甘肃宁县)。辖境约当
即今黑龙江省尚志市东南一面坡镇。清光绪《吉林全省地舆图》:长寿县西南有一面坡。设巡司于此。民国徐曦《东三省纪略》卷8:东清铁路有一面坡站。
即乌隆古河。今新疆青河、富蕴、福海三县境之乌伦古河。《清一统志·科布多》:乌陇古河“在科布多城南。河二源:东曰布尔干河,西曰青吉斯河……合为乌陇古河,折西流,经阿勒坦乌梁海旗,潴为赫萨尔巴什泊”。
在今江苏金坛市西北。《方舆纪要》卷25常州府金坛县:天荒荡“其上流受长山以南、茅山以东诸水,汇流为荡,俗有十万天荒九万田之语。居民筑堤捍水,引流入于运河,谓之建昌圩。圩田近十万亩,置闸以蓄泄之,为民利
元至元十三年 (1276) 改嘉定府置,属四川行中书省。治所在龙游县 (今四川乐山市)。辖境相当今四川乐山、峨眉山、夹江: 犍为、洪雅、峨边、青神、彭山、眉山、邛崃、大邑、蒲江、丹棱、荣县、威远等市县
在今广东广州市区东南琶洲。《舆地纪胜》卷89 广州: 琵琶洲 “在南海 (县) 东,以形似名”。相传水中常有金鳌浮出,又名金鳌塔。明万历年间建,为八角形楼阁式砖塔。塔旁有 《琶洲鼎建海鳌塔记》 石牌。
在今江西庐山五老峰西。《清一统志·南康府一》:三峡涧“受大小支流九十九派,水行石间,声如雷霆,拟于三峡之险。涧中有潭曰玉渊,众流奔注,中流有白石如羊,其南为三峡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