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州山
①在今江苏盱眙县南。《舆地纪胜》 卷44盱眙军: 望州山 “在盱眙县南五里五道港,此自南而望,见泗州城,因名望州山”。
②在今湖北枝城市西南。《水经·夷水注》: 丹水 “出西南望州山,山形竦峻,峰秀甚高。东北白岩壁立,西南小演通行。登其顶,平可有三亩许,上有故城,城中有水,登城望见一州之境,故名望州山。俗语讹,今名武钟山”。
③在今广西上思县北。《方舆纪要》 卷110上思州: 望州山 “在州北十里。官路所经,俯瞰州治”。
①在今江苏盱眙县南。《舆地纪胜》 卷44盱眙军: 望州山 “在盱眙县南五里五道港,此自南而望,见泗州城,因名望州山”。
②在今湖北枝城市西南。《水经·夷水注》: 丹水 “出西南望州山,山形竦峻,峰秀甚高。东北白岩壁立,西南小演通行。登其顶,平可有三亩许,上有故城,城中有水,登城望见一州之境,故名望州山。俗语讹,今名武钟山”。
③在今广西上思县北。《方舆纪要》 卷110上思州: 望州山 “在州北十里。官路所经,俯瞰州治”。
即今甘肃西和县北石堡乡。《三国志·蜀书·姜维传》:蜀汉延熙十六年(253),“夏,维率数万人出石营,经董亭,围南安”。即此。
北魏离宫。在今山西大同市城北五十里方山脚下。《魏书·高祖纪》 载:太和三年(479)六月,“起文石室、灵泉殿于方山”。灵泉殿旁依灵泉池,后筑墙垣,成为灵泉宫。
①唐贞观四年(630)置,属资州。治所在今四川资阳市东八十里丹山镇。《元和志》卷31丹山县:“取界内崇丹山为名。”六年(632)并入内江县。七年(633)复置。唐末五代曾移治今资中县西五十里。北宋乾德
又作沙泽。春秋晋地。在今河北大名县东。《春秋》: 成公十二年 (前579),“公会晋侯、卫侯于琐泽”。《公羊传》 作沙泽。又作沙泽。春秋晋地。在今河北省大名县东。《春秋》成公十二年(前579年):“成
在今山西怀仁县东三十里西安堡村。《方舆纪要》卷44怀仁县:西安堡“本名西安镇,接应州界,置驿于此。嘉靖四十年筑堡,万历二年、二十八年增修,周二里有奇。堡地平漫,为四通之道。嘉靖二十三年,寇由宣府膳房堡
在今云南绿春县西南五十四里。清属元江州,嘉庆十八年 (1813) 傣族从勐平巩整村迁此,故名迁马。傣语 “迁” 为搬迁,“马” 为来,意即新搬来的村寨,后讹为骑马坝。集镇名。在云南省绿春县中部、黄连山
在今四川达川市西五里龙爪山。《元史·杨文安传》:至元九年(1272)“九月,筑金汤城,以积屯田之粮,且以逼宋龙爪城。虑宋兵必来争,遣韩福出兵通州,以牵制之,与宋兵遇于锉耳山,败之”。
即西班牙。此国于1571年至1898年侵占菲律宾的吕宋岛,故称大吕宋,而以小吕宋称今吕宋岛。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
在今湖南溆浦县南。古名序水。亦曰溆川。又名双龙江。源出鄜梁山,西北流入沅。《楚辞·九章·涉江》: “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古称溆浦,又称双龙江、溆川。溆,又作序(《汉书·地理志》)。又名序溪
明永乐五年(1407)置,属奴儿干都司。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黑龙江下游奇集湖畔的胡伊里河地区。后废。明永乐五年(1407年)置,治所今址不详。辖区约今俄罗斯黑龙江下游奇集湖畔胡伊里河地区。后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