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道长官司
明洪武六年(1373)置,属天全六番招讨司。治所在今四川泸定县北大渡河东岸岔道。《明史·四川土司传》:正统三年(1438),“岩州长官司让达作乱,侵杂道诸边,杂道长官安白诉于朝。帝命四川三司往谕之,皆归服”。即此。清康熙四十年(1701)废。
明洪武六年(1373)置,属天全六番招讨司。治所在今四川泸定县北大渡河东岸岔道。《明史·四川土司传》:正统三年(1438),“岩州长官司让达作乱,侵杂道诸边,杂道长官安白诉于朝。帝命四川三司往谕之,皆归服”。即此。清康熙四十年(1701)废。
在今湖南道县西。唐元祐《右溪记》:“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清一统志·永州府一》 引《府志》谓“有汴河池,其水流出,
即今湖北蒲圻市西北二十四里车埠镇。清道光《蒲圻县志》卷4《乡里》:“车埠团,距城三十里,有镇。”
亦名讹答剌城、兀提剌耳、兀答剌儿、兀的剌儿、兀都剌儿。西辽属地。在今哈萨克斯坦南部奇姆肯特西北帖木儿附近。元耶律楚材《西游录》上:“苦盏之西北五百里有讹打剌城,附庸城十数。此城渠酋尝杀大朝使命数人、贾
隋仁寿元年 (601) 改广阿县置,属赵州。治所在今河北隆尧县东十二里旧城乡。大业二年(606) 改为大陆县。唐武德四年 (621) 复名象城县,属赵州。《元和志》 卷17: “取县西北古象城为名。”
明置,属迁安县。为长城关口之一。在今河北迁安县东北冷口村东。《方舆纪要》 卷17迁安县: 河流口关 “冷口东第一关口也。嘉靖三十六年蒙古把都儿入犯,陷河流口,寻去。即此”。
即今福建沙县北高桥镇。《清一统志 ·延平府》 “华岩墟” 条下: “高桥墟,在县东北四十里。”
唐置,在今浙江萧山市西北西兴镇。宋改名日边驿。唐置,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西北西兴镇。宋改名日边驿。
东汉改居巢县置,属庐江郡。治所在今安徽巢湖市东北。后复为居巢县。东汉改居巢县置,治今安徽省桐城市南。晋复改为县。
①在今广东云浮市西南。清雍正八年(1730)移罗苛巡司于此,改名西山巡司。②又称西城。唐时于阗国都城。在今新疆和田市西二十里约特干遗址。《新唐书·西域传》 于阗:“或曰瞿萨旦那,亦曰涣那、曰屈丹,北狄
即今浙江余杭市西四十八里良渚镇。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1936年首先发现于此,即名良渚文化。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中部。面积46.3平方千米。人口3.8万。镇人民政府驻良渚,人口 3000。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