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桐山

桐山

①在今安徽无为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26无为州: 桐山 “亦在州西九十里,有水道通白湖,渔人用箔取鱼,亦名上箔山。又有下箔山,在州西南九十里”。《清一统志·庐州府》: 桐山 “又名上箔山,即 《隋志》 庐江县上簿山也。又有下箔山相近”。

②在今福建福鼎县城。《方舆纪要》 卷96福宁州: “嘉靖三十九年,倭贼自州城流劫至桐山,指挥卢锜等击败之。” 即此。《清一统志·福宁府》: 桐山“平坡宽广。旧产桐,故名”。


区片名。在福建省福鼎市北部、桐山溪下游。市人民政府驻地。人口4.6万。清时船只可达镇上,因周围山地盛产梧桐,故名。清嘉庆《福鼎县志》:桐山“即今县治。平坡宽旷,旧多产桐,故名”。别称桐城、桐川。原为屯兵设防地,设巡检司。《读史方舆纪要》:桐山在“州西北百六十里,接浙江平阳县界。其地险阨,可以戍守。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倭贼自州城流劫至桐山,指挥卢锜等击败之”。清起为县城。1949年前曾设镇,后改制,1955年设桐山镇。1958年改公社,1968年改城关公社。1980年复设桐山镇。1995年撤镇改设办事处,为福鼎市驻地。农业主产蔬菜、茶叶。工业以食品、化学、机械为主。福分(福鼎)公路经此。海运达沙埕。清顺治五年(1648年)明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刘中藻据此抗清。古迹有昭明寺、昭明塔、一览轩、圆觉寺等。


猜你喜欢

  • 灰山

    在今辽宁绥中县西北。《方舆纪要》卷37广宁前屯卫:灰山“在卫西北七十五里”。

  • 於陵

    战国时齐邑。在今山东邹平县南四十里临池镇东北。《孟子·滕文公下》: “匡章曰,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於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於陵子仲辞三公为人灌园。” 《元

  • 遏换城

    又作阿缓城、阿换城。即今阿富汗北昆都士。唐显庆中,置月氏都督府治此。《旧唐书·地理志》 月氏都督府: “于吐火罗国所治遏换城置,以其王叶护领之。于其部内分置二十四州,都督统之。”即“阿缓城”。

  • 千里径

    在今山西霍州市东二十里。为晋州(治今临汾市)通往并州(治今太原市)的要道。《北齐书·封子绘传》:“晋州北界霍太山,旧号千里径者,山坂高峻,每大军往来,士马劳苦。”《资治通鉴》:南朝陈太建八年(北周建德

  • 涪川县

    随开皇五年 (585) 置,属黔州。治所在今贵州思南县北。《元和志》 卷30涪川县: “取涪水为名。” 大业初属黔安郡。唐初属务州,贞观十一年 (637) 移治今思南县,为费州治。五代时废。古县名。隋

  • 高岭镇

    即今辽宁绥中县西南高岭镇。明置驿于此。《方舆纪要》 卷37广宁前屯卫 “沙河驿” 条下: “高岭驿在卫西南三十五里。西入山海关之道也。”(1)在北京市密云县东北部、潮河北侧。面积124平方千米。人口2

  • 龙尾碛

    在今山西乡宁县西黄河中。《明史·地理志》 吉州乡宁县:“西北有龙尾碛巡检司。”即此。

  • 平乐道

    西汉置,属武都郡。治所即今甘肃康县西北平洛镇。东汉废。西汉置,治今甘肃省康县西北平洛。“有蛮夷曰道”(《汉书·百官公卿表》)。属武都郡。东汉永和五年(140年)前废。北魏太和四年(480年)于此置平洛

  • 姑墨川

    即今新疆塔里木河支流阿克苏河。《水经·河水注》: “北河又东径姑墨国南,姑墨川水注之。水导姑墨西北赤沙山,东南流径姑墨国西,治南城,南至于阗,马行十五日,土出铜、铁及雌黄,其水又东南流,右注北河。”

  • 弓月城

    唐属北庭都护府。在今新疆霍城县西北。《新唐书·地理志》 北庭大都护府:“渡石漆河,逾车岭,至弓月城。”《新唐书·突厥传》:突骑施乌质勒“谓碎叶川为大牙,弓月城、伊丽水为小牙”。《新唐书·王方翼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