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湖墟
即今广东惠阳市(淡水镇)北永湖镇。清设汛。
即今广东惠阳市(淡水镇)北永湖镇。清设汛。
在今广西百色市西北右江南岸罗村口村,接云南富宁县。《清史稿· 地理志》 百色厅恩阳州判: “西北逻村、渌丰墟有汛。” 清有右江镇外委驻防。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西罗村口。清时设兵驻防。
即今印度尼西亚帝汶岛。地闷,马来语意译为“东”。吉里系由梵语转为马来语Giri之对音,意为大山。明费信《星槎胜览》有专条记述。
北齐天保七年 (556) 改颍川郡置,治所在今河南郾城县南。隋开皇初废。北齐改颍川郡置,治长社县(今河南临颍县西北)。隋开皇初废。
古玄水。即今河北卢龙县东北青龙河。为滦河支流。《清一统志·永平府一》:白沟河“源出阳山之阴,绕城东北,西流入青龙河”。
①在今福建武夷山市西北,接江西铅山县界。《清一统志·建宁府》: 桐木关 “在崇安县西一百二十里。南通邵武府光泽县,西通江西铅山县黄柏坂”。②即今江西铅山县南桐木关,与福建武夷山市接界。《清一统志·广信
在今云南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东南三十里课里。清有外委把总戍守。
即今山东费县西南四十里梁丘镇。清光绪《费县志》: 城西南活沟社有梁丘集。1948年设镇,后废。1984年复设梁丘镇。
在今甘肃武都县北。《资治通鉴》: 五代晋开运元年 (944),“秦州兵救阶州,出黄阶岭,败蜀兵于西平”。即此。
唐天宝元年(742)改宜州置,治所在龙水县(今广西宜州市)。辖境相当今广西宜州市大部及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西南部地。乾元元年(758)复为宜州。唐天宝元年(742年)以宜州改置,治龙水县(今广西宜州市)。
即今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东北三十六里茅坪镇。明于此置巡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