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河曲县

河曲县

金贞元元年 (1153) 置,为火山军治。治所在今山西河曲县东南。大定二十二年 (1182) 为火山州治。后为隩州治。兴定四年 (1220) 移治黄河滩许父寨 (今河曲县城附近)。蒙古至元二年 (1265)废。明洪武十三年 (1380) 复置,属太原府。万历中移治今河曲县东南旧县乡。清属保德州,乾隆二十七年 (1762) 移治今河曲县。民国初属山西雁门道。1928年直属山西省。


在山西省西北部、黄河东岸,北临内蒙古自治区,西临陕西省。属忻州市。面积 1328 平方千米。人口13.6万。辖4镇、9乡。县人民政府驻文笔镇。五代北汉置雄勇镇。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建火山军;治平四年(1067年)置火山县为军治;熙宁四年(1071年)废火山县。金贞元元年(1153年)置河曲县为军治,因县处“河(即黄河)千里一曲”得名(《大明一统志》)。清同治《河曲县志》:“县当河流曲处,故名。”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火山军为火山州,后改名隩州。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州县并入保德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复置河曲县,六年废,十四年复置,属太原府。清初因之,雍正二年(1724年)改属保德州。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迁今址。1914年属雁门道、1927年直属山西省。1949年将东北部48自然村划归偏关县。1950年将黄河以北137自然村划归内蒙古。1983年属忻州地区。2000年属忻州市。地处黄土高原东部丘陵沟壑区。黄河、朱家川河、县川河流经境内。属中温带半干旱气候。农产以谷子、糜子、高粱、小麦、玉米、马铃薯、豆类、油料作物为主。矿产有煤、铁、硫黄、铝土矿、黏土、油页岩、石灰石、石膏等。工业有煤炭、电力、化工、机械、建材、采矿等。河保、韩河、保石公路经过县境,黄河有渡口多处。有“民歌海洋”之称。名胜古迹有娘娘滩、海潮庵、香山寺、岱岳殿、弥佛洞等。


猜你喜欢

  • 功剩桥镇

    北宋置,属历阳县。即今安徽和县西南四十五里功剩桥。

  • 瓦梁垒

    亦曰瓦梁城。在今江苏六合县西五十五里。《明史·太祖纪》:元至正十四年(1354),元兵“围六合。太祖曰:‘六合破,滁且不免。’与耿再成军瓦梁垒,救之”。即此。即“瓦梁城”。

  • 株栗寨

    在今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西南。民国 《湖北通志》 卷36长阳县: 株栗寨 “ 《县志》: 嘉庆二年教匪首领覃家耀等由剪刀山据株栗寨。又同治三年逆首田士珺倡乱,亦负嵎于此。后均为官军所破。案,株栗寨在县

  • 江西省

    元立江西等处行中书省。明置江西布政使司。清为江西省,治所在南昌府(今江西南昌市)。民国时治所在南昌市,辖境约当今江西全省。简称赣,别称豫章、江右。在中国东南部,北临长江,南依南岭,东傍武夷山,西负罗霄

  • 温林关

    即今江西铅山县东南温林关,与福建武夷山市接界。《方舆纪要》 卷85广信府铅山县 “分水关” 条下: 温林关 “在县东南七十里。岩峦峻绝,亦崇安八关之一也”。在福建省武夷山市北。北接江西省铅山县界,形势

  • 白延市

    即今海南省文昌县南白延圩。清宣统《广东舆地全图》文昌县图:南有白延市。

  • 权水

    在今湖北荆门市东南。《水经·沔水注》:权水“出章山,东南流经权城北,权水又东入于沔”。

  • 安车骨部

    又作安居骨。靺鞨七部之一。分布在今黑龙江省哈尔滨、阿城、五常市境阿什河流域。《隋书·靺鞨传》:“靺鞨在高丽之北,凡有七种:……安车骨部,在伯咄东北。”光绪《吉林通志》卷10:“安车骨,即按出虎也。”唐

  • 利益侯国

    西晋改利县置,属乐安国。治所在今山东博兴县东四十里利城。南朝宋废。

  • 葛逻州

    唐贞观二十三年 (649) 以葛逻禄、悒怛二部置,初隶云中都督府,后改属呼延都督府。为羁縻州。当在今内蒙古巴彦淖尔盟境。唐羁縻州。《旧唐书·地理志》作“那吉州”。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以突厥葛逻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