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济水

济水

①又作泲水。古四渎之一。包括黄河南、北两部分。《尚书·禹贡》: “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 当指黄河以北部分; 又 “溢为荥,东出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东北入于海”。指黄河以南部分。河北部分源出今河南济源市西王屋山,下游屡经变迁。《汉书·地理志》 河东郡垣县: “《禹贡》 王屋山在东北,沇水所出,东南至武德入河。”其时济水在今武陟县南入河。《水经·河水篇》: “济水出河东垣县王屋山为沇水,又东至温县西北,屈从县东,东南过隤城西,又南当巩县北,南入于河。”这时济水当在今河南温县入河,略与今道同。黄河以南部分本系从黄河分出的 一条支派,因分流处与河北济口隔岸相对,古人遂目为济水的下游。据 《汉书·地理志》 和 《水经》 记载,其时济水自今河南荥阳市北分黄河东出,流经原阳县南、封丘县北,至山东定陶县西,折东北注入巨野泽,又自巨野泽北经梁山县东,至东阿旧治西,以下至济南市北泺口,略同今黄河河道; 自泺口以下至海,略同今小清河河道。至《水经注》 时代自今荥阳东北以下至于巨野泽,有南济、北济二派,北济经今封丘县北、菏泽市南,南济经今封丘县南、定陶县北。自出巨野泽会汶水以下,又兼称清水。今上游发源处尚存,而下游为黄河及大、小清河所夺。

②或作泲水。即今河北赞皇、柏乡二县境之泲河。源出今河北赞皇县西南,东流经高邑县南,至宁晋县南,注入泜水。《汉书·地理志》 常山郡房子县: “济水所出,东至廮陶入泜。”


古水名。(1)又称泲水,又作溪水、兖水。古为“四渎”之一。包括黄河南、北两部分:河北部分今仍名济水,源出今河南省济源市西王屋山,惟其下游入黄河处历代屡有变迁;河南部分原系黄河所分支派,其分流处在今河南省荥阳市北,东流经原阳、封丘等县,至今山东省定陶县西,折东北入巨野泽,又自泽北出经今梁山县东,折东北经今平阴、长清、齐河、历城、邹平、博兴等县区,而入于海,经历代屡次变迁,故道或堙,或为他河所夺。(2)即“白河(1)”。


猜你喜欢

  • 广宴亭

    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西樊山。《清一统志·武昌府二》:广宴亭“在武昌县西樊山。唐广德中,樊口津吏欲为候舍,元结验之图记,以为故孙吴游宴地,乃谕县令马珦建亭,名曰广宴。结为之记”。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西樊山

  • 安舟塘

    即今安徽阜南县东南七十里安冈乡。清道光《阜阳县志》卷2:安舟塘“环安舟冈七里。明成化中废,州同知刘节修复”。

  • 三隍墟

    即今广西永福县西南三皇乡。清嘉庆间喇峝巡司驻此。

  • 永嘉县

    ①隋开皇九年(589)改永宁县置,属处州。治所即今浙江温州市。唐高宗上元二年(675)为温州治。南宋咸淳元年(1265)为瑞安府治。元为温州路治。明、清为温州府治。民国初为浙江瓯海道治。1927年直属

  • 崔氏庄

    在今陕西蓝田县东南玉山下。唐博陵崔兴宗宅,亦曰东山草堂。杜甫有 《九日蓝田崔氏庄》诗。

  • 大阳山

    ①在今安徽繁昌县西北十里。《方舆纪要》卷27繁昌县:大阳山“在县西。其相接者为小阳山。有龙池,虽旱不竭。山之西麓,尽于江中,有板子矶,一名返秦矶”。②即今湖北京山县北许家寨。《宋书·柳元景传》:元景自

  • 同宾县

    1914年改长寿县置,属吉林省滨江道。治所即今黑龙江省延寿县。1928年直属吉林省。1929年改名延寿县。旧县名。1914年改长寿县置,治今黑龙江省延寿县延寿镇。属吉林省滨江道。1929年撤销,改名延

  • 槎山

    即铁槎山。在今山东荣成市南石岛镇西三十里。在山东省荣成市南部、黄海北岸。东西走向,略呈向南突出弧形。峰有九顶,又称九顶铁槎山。主峰清凉顶,海拔539米。由黑云母花岗岩构成,其色如铁。林木以松、槐、柞树

  • 苍梧

    地区名。《史记·五帝本纪》: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其地当在今湖南九嶷山以南广西贺江、桂江、郁江区域。古地区名。《史记·五帝本纪》: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其地约当今湖南省九嶷山以南至广西贺江

  • 捕喝国

    即安国。国都在阿滥谧城 (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唐玄奘 《大唐西域记》 卷1: 捕喝国“周千六七百里,东西长,南北狭。土宜风俗同飒秣建国”。《新唐书·西域传》: “安者,一曰布豁,又曰捕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