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 (湧) 泉寺
在今福建福州市城东十五里鼓山半山腰。原为积水潭,五代梁开平二年 (908) 闽王王审知填潭建寺,请名僧神晏国师主持,号国师馆。其后,宋真宗赐额 “涌泉禅院”。明永乐五年 (1407)改称寺。嘉靖二十一年 (1542) 毁于火。天启七年(1627) 重建。现存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钟鼓楼、藏经殿、白云堂、明月楼、回龙阁等,均为清及近代重建。寺前两座千佛陶塔,建于北宋元丰五年 (1082)。以陶烧造的大型宝塔,为国内罕见,对研究宋代建筑艺术有重要意义。
在今福建福州市城东十五里鼓山半山腰。原为积水潭,五代梁开平二年 (908) 闽王王审知填潭建寺,请名僧神晏国师主持,号国师馆。其后,宋真宗赐额 “涌泉禅院”。明永乐五年 (1407)改称寺。嘉靖二十一年 (1542) 毁于火。天启七年(1627) 重建。现存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钟鼓楼、藏经殿、白云堂、明月楼、回龙阁等,均为清及近代重建。寺前两座千佛陶塔,建于北宋元丰五年 (1082)。以陶烧造的大型宝塔,为国内罕见,对研究宋代建筑艺术有重要意义。
唐、五代方镇名。唐光化三年 (900) 升桂管都防御观察招讨处置等使置,治所在桂州 (今广西桂林市)。北宋初废。唐、五代方镇名。光化三年(900年)升桂管经略使置,治桂州(今广西桂林市)。北宋初废。
喀喇沁左翼旗的俗称。治所在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南公营子。
唐光宅初改盱眙县置,属楚州。治所即今江苏盱眙县。后复改盱眙县。
一名赤亭山。在今浙江富阳市东。宋《咸淳临安志》卷27富阳县:“赤松子山在县东九里。高一百五十丈,周围四十里一百步。赤松子驾鹳时憩此, 因得名。”
又称老吴市。即今江苏常熟市东北七十里吴市镇。为明宣德时左都御史吴讷故里。吴姓世居于此,故名。(1)在重庆市荣昌县西北部。面积83.5平方千米。人口4.7万。镇人民政府驻吴家铺,人口 4670。明代吴姓
即今山东乳山市东北南黄镇。清同治 《宁海州志》 卷6胜水乡有 “南黄社”。民国 《牟平县志》卷3: 南黄集 “在县 (治今宁海镇) 东南一百二十里” 南黄乡。
在今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南。《清一统志·宝庆府》:皮水隘“在城步县南一百二十里”。
即资水。在今湖南省中部。《水经· 资水》: “东北过邵陵县之北。” 郦道元注: “县治郡下南临大溪,水径其北,谓之邵陵水……自下东北出益阳县,其间径流山峡,名之为茱萸江,盖水变名也。”《太平御览》 卷
明洪武十九年(1386)置,属安顺州。治所即今贵州安顺市东南三十里宁谷镇。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废。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置,治今贵州省安顺市东南宁谷镇。属安顺州。后又属普定卫、安顺军民府。清
三国吴分庐陵县置,属庐陵郡。治所即今江西吉安县东南永和镇。隋开皇十一年(591)废。唐武德五年(622)复置,属南平州。八年(625)又废。古县名。(1)西汉置,治今河北省武邑县东北。属信都国。后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