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 (湧) 泉郡
西魏恭帝改西宕渠郡置,属新州。治所在涌泉县 (北周改为通井县。今四川射洪县东南洋溪镇附近)。《元和志》 卷33通泉县: “宋于此置西宕渠郡。后魏恭帝移于涌山,改名涌泉郡。” 辖境相当今四川射洪县地。隋开皇三年 (583) 废。
西魏恭帝改西宕渠郡置,属新州。治所在涌泉县 (北周改为通井县。今四川射洪县东南洋溪镇附近)。《元和志》 卷33通泉县: “宋于此置西宕渠郡。后魏恭帝移于涌山,改名涌泉郡。” 辖境相当今四川射洪县地。隋开皇三年 (583) 废。
在今四川安县东南。《新唐书·地理志》 龙安县:“东南二十三里有云门堰,决茶川水溉田,贞观元年筑。”
即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市西北一百五十里小方盘城。
即西亳。在今河南偃师市西。《史记·田儋列传》:“田横乃与其客二人乘传诣雒阳。未至三十里,至尸乡厩置,……遂自刭。”即此。《汉书·地理志》 河南郡偃师县:“尸乡,殷汤所都。”《续汉书·郡国志》 河南尹匽
亦名石城山。在今四川仁寿县北十里。《舆地纪胜》卷150隆州:石城山“在仁寿县。一名石矩山。其山有石壁似城,因名。绝顶望见峨眉。有平等寺、西峨寺”。《方舆纪要》卷67仁寿县:石矩山在“县东北八里。亦名石
即“艮岳”。在今河南开封市内东北隅。《宋史·地理志》 东京:“宣和六年,诏以金芝产于艮岳之万寿峰,又改为寿岳。”
在今安徽祁门县西南四十里。《清一统志·徽州府二》: 贵溪务 “在祁门县南七十里,宋置,元废”。
明洪武二十五年 (1392) 置,属五开卫。治所在今贵州黎平县东北。清废。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置,治今贵州省黎平县东北,属五开卫。清初废。
在今四川南江县南下两乡(两河口)。《方舆纪要》卷68南江县“诸葛寨”条下:“两河口堡,在县南百八十里。”
即今台湾省台北县西南三峡镇。旧名三角涌。日本占领期间于1920年改称三峡。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设三峡镇。在台湾省台北县西南部、台北盆地南部边缘。面积191.5平方千米。人口约5.6万。清乾隆初年始
在今湖北大悟县东南。《方舆纪要》卷76麻城县:大城关在“县北九十里,接河南罗山县界。宋开庆初,蒙古忽必烈入大城关,宋戍军皆溃,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