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淄水

淄水

①又名柴汶。即今山东新泰市西北之小汶河,西流至泰安市南大汶口入汶河。《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前516),“齐师围成。成人伐齐师之饮马于淄者”。杜注: “淄水出泰山梁父县西,北入汶。” 《水经·汶水注》: “汶水又南,左会淄水,水出泰山梁父县东……淄水又径梁父县故城南,淄水又西南径柴县故城北,世谓之柴汶矣。”

②又作菑水或甾水。即今山东中北部淄河。下游古今有变化。《尚书· 禹贡》 青州: “潍、淄其道。” 《汉书·地理志》 泰山郡莱芜县: “原山,甾水所出,东至博昌 (今博兴县东南) 入泲。”《水经· 淄水注》: “淄水东北合时水入海。” 按《史记· 河渠书》: “于齐,则通菑、济之间。”其事当在战国时,则战国前淄水本单独入海。沟通菑、济之初,盖分菑入济,菑水正流仍当入海。《史记·夏本纪》 正义引 《括地志》: “淄州淄川县东北七十里原山,淄水所出。俗传云,禹理水功毕,土石黑,数里之中波若漆,故谓之淄水也。” 未知何时入济之流转盛,而入海之菑遂绝,至西汉后期犹然,此即 《汉书· 地理志》 所载状况。东汉又还复入海故道,即 《水经》、郦注所载。金、元以前大致走今小青河下游入海。金、元后又改入青水泊。清代以来清水泊淤塞,淄水改合小清河入海。


古水名。又作菑水。(1)《尚书·禹贡》青州:“潍、淄其道。”即今山东省淄河,惟下游多变迁。战国前此水单独入海。后沟通了淄、济,初则分淄入济,淄水正流仍当入海。后入济之流转盛,而入海之流遂绝。东汉又还复入海故道。金、元以前大致走今小清河下游入海,金、元以后又改入清水泊。清代以来清水泊淤塞,淄水改合小清河入海。(2)又名柴汶。上源即今山东省新泰市西北羊流河,西南流合今小汶河,又西流至泰安市南大汶口入汶河。《春秋》昭公二十六年(前516年):“齐师围成,成人伐齐师之饮马于淄者”,即此。


猜你喜欢

  • 扶苏山

    在今广西德保县东十五里。《清一统志·镇安府》:扶苏山“相传为天下十大名山之一。其巅可望见日出处”。

  • 王江水

    又名王水。即今江西安福县南陈山水。《寰宇记》卷109吉州安福县:王水“在县东南百里。《舆地志》云,掣村没于龙陂, 即其水”。《清一统志·吉安府一》:王江水“在安福县南。源出陈会二山,东流至县东南六十里

  • 三众

    公元3世纪前期流行于东南亚一带的一种地理分区概念。《史记·大宛列传》 《索隐》及《正义》引三国康泰《外国传》:“外国称天下有三众,中国为人众,秦为宝众,月氏为马众也。”

  • 昆吾亭

    在今陕西蓝田县西南。《汉书·扬雄传》:“武帝广开上林,南至宜春、鼎胡、御宿、昆吾。”晋灼曰: “昆吾,地名也,有亭。” 宋敏求 《长安志》 卷16: “昆吾亭,在县境,汉宣帝霍皇后葬亭之东。”在今陕西

  • 南坝

    在今四川合川市南。《元史·赵匣剌传》:中统年间,“钦察攻钓鱼山,遣匣剌以兵千五百人略地至南坝,击败宋军”。即此。区片名。在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东南部,是南坝附近一片地域的统称。东临盘龙江,西至黄瓜营;南

  • 含鄱岭

    在今江西星子县北。《清一统志·南康府一》:含鄱岭“在星子县北庐山之半。面鄱湖,若有吞吸之状,故名。岭之南,中豁为含鄱口”。

  • 战场桥

    在今浙江余姚市南。《方舆纪要》 卷92余姚县: 战场桥 “在县南四里。宋宣和二年睦寇犯境,里民御破之于此,因名”。

  • 崇因寺

    又名长安寺。在今四川重庆市渝中区重庆第二十六中后山。北宋熙宁初建。

  • 隆坪墟

    亦作龙坪墟。即今江西兴国县西三十里隆坪乡。清同治 《江西全省舆图》 卷9: 兴国县西有龙坪墟。

  • 甲子门千户所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置,属碣石卫。在今广东陆丰市东南甲子镇。清顺治七年(1650)并入海丰所,雍正十一年(1733)入陆丰县,有碣石左营游击驻防。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置,治今广东省陆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