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淄水

淄水

①又名柴汶。即今山东新泰市西北之小汶河,西流至泰安市南大汶口入汶河。《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前516),“齐师围成。成人伐齐师之饮马于淄者”。杜注: “淄水出泰山梁父县西,北入汶。” 《水经·汶水注》: “汶水又南,左会淄水,水出泰山梁父县东……淄水又径梁父县故城南,淄水又西南径柴县故城北,世谓之柴汶矣。”

②又作菑水或甾水。即今山东中北部淄河。下游古今有变化。《尚书· 禹贡》 青州: “潍、淄其道。” 《汉书·地理志》 泰山郡莱芜县: “原山,甾水所出,东至博昌 (今博兴县东南) 入泲。”《水经· 淄水注》: “淄水东北合时水入海。” 按《史记· 河渠书》: “于齐,则通菑、济之间。”其事当在战国时,则战国前淄水本单独入海。沟通菑、济之初,盖分菑入济,菑水正流仍当入海。《史记·夏本纪》 正义引 《括地志》: “淄州淄川县东北七十里原山,淄水所出。俗传云,禹理水功毕,土石黑,数里之中波若漆,故谓之淄水也。” 未知何时入济之流转盛,而入海之菑遂绝,至西汉后期犹然,此即 《汉书· 地理志》 所载状况。东汉又还复入海故道,即 《水经》、郦注所载。金、元以前大致走今小青河下游入海。金、元后又改入青水泊。清代以来清水泊淤塞,淄水改合小清河入海。


古水名。又作菑水。(1)《尚书·禹贡》青州:“潍、淄其道。”即今山东省淄河,惟下游多变迁。战国前此水单独入海。后沟通了淄、济,初则分淄入济,淄水正流仍当入海。后入济之流转盛,而入海之流遂绝。东汉又还复入海故道。金、元以前大致走今小清河下游入海,金、元以后又改入清水泊。清代以来清水泊淤塞,淄水改合小清河入海。(2)又名柴汶。上源即今山东省新泰市西北羊流河,西南流合今小汶河,又西流至泰安市南大汶口入汶河。《春秋》昭公二十六年(前516年):“齐师围成,成人伐齐师之饮马于淄者”,即此。


猜你喜欢

  • 阳江州

    清同治六年(1867)升阳江县置,属广东省。治所即今广东阳江市。九年(1870)改为直隶厅。光绪三十二年(1906)复升为直隶州。辖境相当今广东阳江、阳春、恩平、阳东、阳西等市县地。1912年废州,于

  • 槐坊店

    一名槐店镇。即今河南沈丘县治槐店镇。明嘉靖 《沈丘县志》: “槐坊店,在治 (今县东南五十四里老城镇) 北六十里。”

  • 东界山

    在今江西南城县东。《舆地纪胜》卷35建昌军:东界山“在南城县东二十里。元祐癸酉冬,甘露降于山岭,松柏受之,霑凝数十里,逾月而释。太守王旉创亭其上,曰神液”。

  • 义丰县

    ①隋开皇六年(586)置,属定州。治所即今河北安国市。唐万岁通天二年(697)改名立节县,神龙元年(705)复名义丰县。北宋太平兴国初改为蒲阴县。②唐武德四年(621)置,属南晋州。治所在今湖北黄梅县

  • 曲沭戍

    在今江苏新沂市西。《水经·沭水注》:“沐水又南径建陵山西。魏正光中,齐王之镇徐州也,立大堨,堨水西流,两渎之会,置城防之,曰曲沭戍。”

  • 芙蓉墩

    又名漏罐口。即今江西彭泽县西南芙蓉镇。清置巡司于此。

  • 锡伯山

    即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东北乌拉河下游西侧巴拉富山。清光绪 《吉林通志》 卷19: 锡伯山在“三姓界,距吉林城东北一千七百里”。

  • 云津桥

    在今云南昆明市东。《清一统志·云南府二》:云津桥“在昆明县东二里许,跨盘龙江上。本名大德桥,明洪武中修建。以其当云南之要津,故更今名”。在今云南省昆明市东、盘龙江上。元称大德,明洪武中修建时以其当云南

  • 龙湾河

    即今河北香河县南青龙湾河。《方舆纪要》卷11香河县:龙湾河在“县南四十里。有大、小龙湾,夏秋之际,二水合流,经宝坻县界,入永平府昌黎县之七里海。相传辽时海运故道”。

  • 始昌苑

    东汉永初六年 (112) 置,为马苑。在今四川会理县境。《后汉书·孝安帝纪》: “六年春正月庚申,诏越巂置长利、高望、始昌三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