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郡
①北齐置,属郢州。治所在慕化县 (今河南信阳县西北)。北周属申州。隋开皇初废。
②隋大业三年 (607) 改显州置,治所在比阳县(今河南泌阳县)。辖境相当今河南泌阳、桐柏、社旗三县。唐改为唐州。天宝元年 (742) 改淮安郡。乾元元年 (758) 复为唐州。
(1)北齐置,治慕化县(今河南信阳市西北)。隋开皇初废。(2)隋大业三年(607年)改显州置,治比阳县(今河南泌阳县)。辖有今河南省泌阳、桐柏、社旗三地。唐武德四年(621年)复为显州。天宝、至德时又曾改唐州为淮安郡。
①北齐置,属郢州。治所在慕化县 (今河南信阳县西北)。北周属申州。隋开皇初废。
②隋大业三年 (607) 改显州置,治所在比阳县(今河南泌阳县)。辖境相当今河南泌阳、桐柏、社旗三县。唐改为唐州。天宝元年 (742) 改淮安郡。乾元元年 (758) 复为唐州。
(1)北齐置,治慕化县(今河南信阳市西北)。隋开皇初废。(2)隋大业三年(607年)改显州置,治比阳县(今河南泌阳县)。辖有今河南省泌阳、桐柏、社旗三地。唐武德四年(621年)复为显州。天宝、至德时又曾改唐州为淮安郡。
亦作建安郡。南齐置,属郢州。治所在霄城县 (今湖北天门市东北)。西魏改为光川郡。
隋开皇初改南陆浑县置,属伊州。治所在伏流城(今河南嵩县东北二十六里陆浑村)。大业初改为陆浑县。古县名。隋开皇初以南陆浑县改名,治今河南省嵩县东北。属伊州。大业初改为陆浑县。
一作淯阳县。西汉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县南六十里。西晋属南阳国。东晋为淯阳郡治,后仍属南阳郡。孝武帝避简文帝讳,改为云阳县。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河南省南阳市南、白河西岸。属南阳郡。三国时又作淯
又名落孟山。在今四川荥经县东北荥经河东。《舆地纪胜》 卷147雅州: 落孟山 “在荣经县东十里。前临大江,曰七纵渡,孔明擒孟获之地也”。《方舆纪要》 卷72荣经县 “自由山” 条下: “又有孟山亦在县
即今江苏灌云县东北开山岛。清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卷11引《顾志》:开山在“鹰游山东北,周围约百余里。舟被风者或至其处”。
①明置宁夏河西道副使。清为宁夏道。治所在宁夏府(治今宁夏银川市),辖宁夏一府。1913年因与宁夏县名同,改为朔方道。②1914年由朔方道改置,属甘肃省。治宁夏县(今宁夏银川市)。辖境约当今宁夏中卫、同
又名画卦台。在今云南大理市北,大理古城西。《方舆纪要》 卷117大理府太和县: “祭天台在府城 (今大理古城) 西。其地有武侯祠,后有山冈,台在其下。今坛壝之址犹存。相传武侯祭天画卦处也。一名画卦台。
在今安徽寿县东南。《南齐书·垣崇祖传》:南齐建元二年(480),北魏攻寿春,崇祖乃于城西北立堰塞肥水,堰北起小城,周为深堑,使数千人守之。“崇祖著白纱帽,肩舆上城,手自转式。至日晡时,决小史埭”, 以
明洪武五年 (1372) 改青山远地等处长官司置,属贵州宣慰司。治所在今贵州息烽县西九庄镇。崇祯三年 (1630) 改置于襄千户所。明洪武五年(1372年)改青山远地等处长官司置,治今贵州省息烽县西九
在今山西古交市。《资治通鉴》:五代周显德三年(956),“北汉葬神武帝于交城北山”,即此。《方舆纪要》卷40交城县:交城山“《志》云,古交城治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