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清河镇

清河镇

①北宋置,属千乘县。即今山东广饶县治。金属乐安县,后改名乐安镇。

②金置,属厌次县。即今山东惠民县东南七十里清河镇。明置巡司于此。

③在今北京市海淀东北十二里。为京北要地。《元史· 顺帝纪》: 至元二十四年 (1364) 四月,“秃坚帖木儿兵至清河列营”。七月,“孛罗帖木儿前锋军入居庸关,皇太子亲率军御于清河”。即此。


(1)区片名。在北京市海淀区东部、昌平路西侧,大部在清河北岸,小部在清河南岸。因跨清河而得名。金称清河馆,元称清河社,明称清河店、清河里,清称清河镇,也称清河村、上清河。金、元、明、清为昌平县(州)辖域(清末,一说民国初,一度划归宛平县,后又复归昌平县)。1949年1月划归北平市第十九区,同年7月划归第十七区。1949年底成立清河镇人民政府。1950年划归北京市第十四区,1952年划归海淀区。1952—1957年为海淀区一镇。1958年撤销其镇建置,并入清河公社。1959年成立清河街道办事处。历史上,清河镇一直是北京城北通长城内外交通要道上的一个重镇。元、明、清都曾在此驻兵把守,镇北的小营、镇西北的西二旗、镇东北的西三旗都曾是当时的兵营,镇西还曾设传递紧急情报的烽火台。清河二街是繁华的商业街。西北部分布多家毛织厂,为市毛纺织工业基地。东北部为科研、教育单位较集中的地区。有西三旗建材城,南侧为高校集中的学院路地区。镇内有明建广济桥和清建清真寺,西侧有西汉古城遗址和汉代墓葬区。京包铁路设有清河站。昌平路经镇东侧,通多路公共汽车。(2)今镇名。(1)在山西省稷山县东南部。面积70.9平方千米。人口3万。镇人民政府驻清河,人口5350。原名小河镇,1946年改称现名。1949年属稷山县第二区,1953年为清河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置镇。主产小麦、棉花,盛产瓜果、蔬菜。有蜜枣加工、钻石加工等厂。有公路通县城。古迹有北阳城砖塔。有七级温泉和疗养院。(2)在吉林省集安市西北部。面积504平方千米。人口2.1万。镇人民政府驻清河,人口5540。镇以河名。1956年为青沟、矿山二乡,1958年二乡合并设钢铁公社,1962年析置清河公社。1983年改乡,同年置镇。所产新开河边条参驰名。有硼矿及造纸、食品等厂。303国道、清财公路在此交会。(3)在黑龙江省通河县东部、松花江北岸。面积1395平方千米。人口1.9万。镇人民政府驻清河村,人口2100。1920年建屯,始称二道河子屯。1946年设清河区。1956年改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镇。主产稻。森林资源丰富。特产木耳、蘑菇等。有建材、木材加工、粮油加工等厂。有公路通通河、依兰等地。松花江有码头。(4)在山东省惠民县东南部。面积70.4平方千米。人口3.3万。镇人民政府驻清河镇村,人口4280。镇以驻地名。为县古集镇之一。明嘉靖《武定州志》载:“洪武三年(1370年),设巡检司于清河镇。清河原指大清河,本清水河,后设镇,即名。”1950年为惠民县第十区,1955年名清河镇区。1956年属清河镇、邵家乡。1958年改称清河公社,1961年改区,1968年复公社,1984年改乡,1994年设镇。主产小麦、玉米、棉花。有面粉、地毯、化工等厂。滨郑、庆淄公路经此。古迹有五代梁棣州城旧址。(5)在山东省鱼台县西北部。面积77.6平方千米。人口4.2万。镇人民政府驻清河涯,人口2020。据张氏墓碑记载,张氏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迁居清河涯,张氏迁来之前已有此村。1949年属鱼台县第三区。1953年建乡。1956年属金乡县高河区,同年并入相里乡。1958年成立相里公社,驻地为清河涯。1964年划归鱼台县。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公社名称与驻地名称不符,故改名清河涯公社。1984年改置镇。2001年石集乡并入。产小麦、稻、大豆、玉米、棉花等。有工艺蜡制品、矿山机械密封圈、电器仪表配件、胶木配件、汽车配件、轴流水泵、姜公酒等厂。济鱼、鱼清公路经此。南北有新老万福河,可直接开展水路运输。(6)在四川省郫县西部。面积26.3平方千米。人口2.2万。镇人民政府驻释迦桥,人口5200。因有清水河流经,故名。1955年清平、何家二乡合设清河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改乡,2000年建镇。为粮食主产区,建有西部水生蔬菜繁育基地。有酿酒、食品等企业。成灌高速、郫花公路经此。(7)在四川省大竹县北部。面积50.4平方千米。人口2.2万。镇人民政府驻老街,人口6000。清初始建,以河水清澈得名。1949年为清河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2000年建镇。产油菜籽、苎麻、生猪等。有轻工、食品加工、建材等厂。大木公路经此。


猜你喜欢

  • 百丈溪

    即今四川名山县东南之名山河。《明史·地理志》雅州:“又有小溪,一名百丈河,至州界,俱合流于青衣江。”

  • 永宁寺

    ①北魏熙平元年(516)灵太后胡氏建,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内。《洛阳伽蓝记》卷1永宁寺:“中有九层浮图一所, 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上有金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永熙三

  • 光塔寺

    即怀圣寺。在今广东广州市光塔路。始建于唐。是伊斯兰教传入我国后最早的清真寺之一。即“怀圣寺”。

  • 惠井子驿

    清光绪年间置,在今新疆哈密市西北七角井镇西灰井子沟。

  • 错拉

    一作满撮纳。即今西藏错那县。清乾隆 《卫藏通志》 卷12作 “错拉”。即“满撮纳城”。

  • 南道

    古代中国中原地区对西域交通的主要道路之一。《汉书·西域传》: “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 从玉门关和阳关 (今甘肃敦煌市西)

  • 福泉县

    清雍正二年 (1724) 析青浦县北境置,属松江府。治所在唐行镇 (今上海市青浦县治)。以县东竿山之北福泉山为名。乾隆八年 (1743)废。(1)古县名。清雍正二年(1724年)析青浦县置,与青浦县(

  • 长岭冈市

    即今湖北广水市西南长岭镇。清光绪《湖北全省分图》:应山县西南有长岭冈市。民国《湖北通志》卷33应山县:长岭冈市“在城西南六十里”。

  • 右翼右末旗

    ①又称西路右翼右末旗。清雍正二年(1724)设,属蒙古扎萨克图汗部。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库苏古尔省图木尔布拉格西。②清雍正九年(1731)设,属蒙古土谢图汗部。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中央省木胡雷诺扬驿站。

  • 阳人城

    又称阳人聚。在今河南省汝州市西。《水经注·汝水》:“鲁公水口水上承阳人城东鲁公陂。城,古梁之阳人聚也,秦灭东周,徙其君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