珉玉坑
在今河南息县西南淮水中。《元和志》 卷9新息县: “珉玉坑,在古息城东南五步,周回一百五十步,深三尺,其玉颜色洁白,堪为器物,隋朝官采用,贞观中亦令采取。其后为淮水所没。开元中淮水东移,珉坑重出,其玉温润倍胜昔时,蔡州至今以为厥贡之首。”
在今河南省息县东南淮河中。隋时于此置官采贡玉。唐初为淮水没,开元中淮水东移,复出玉。后又没于淮水。
在今河南息县西南淮水中。《元和志》 卷9新息县: “珉玉坑,在古息城东南五步,周回一百五十步,深三尺,其玉颜色洁白,堪为器物,隋朝官采用,贞观中亦令采取。其后为淮水所没。开元中淮水东移,珉坑重出,其玉温润倍胜昔时,蔡州至今以为厥贡之首。”
在今河南省息县东南淮河中。隋时于此置官采贡玉。唐初为淮水没,开元中淮水东移,复出玉。后又没于淮水。
①即今辽宁新民市东南平安堡。清乾隆《钦定盛京通志》卷29:承德县(今沈阳市)西南章义城“北曰平安堡”。②即今黑龙江延寿县西南四十里平安乡。清光绪《吉林通志》卷16宾州厅屯镇:东南有平安堡。
在今河北迁西县北稍东五十五里。《方舆纪要》卷17迁安县:三十二窟山“在县西北百八十里。袤五十里, 高七八里,盘折而上。郭造卿曰:辽泽州有神山、九宫、石子岭,此山可以当之,因改名泽高山”。
在今安徽潜山县北皖水北岸。《寰宇记》卷125舒州怀宁县“废皖城”作“逢龙城”。
唐改咨官县置,属嘉州。治所在今四川荣县西北。一说在今威远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72荣县: 资官废县 “县有盐有铁,故曰资官”。武德六年(623) 改属荣州。元废。古县名。唐改咨官县置,治今四川省威远
亦作凉封县。南朝梁置,属南巴郡。治所当在今广东电白县境。隋开皇十八年 (598) 改为义封县。
在今浙江嘉兴市北二十六里王江泾镇。《方舆纪要》 卷91嘉兴府: 射襄城 “在府东北三十里。《志》 云: 古战争地”。
一作胡梁渡。在今河南滑县东北古黄河畔。《资治通鉴》: 唐乾元二年 (759) 史思明分四路进兵汴州,“周挚自胡良济河”。又,五代晋天福二年(937) 六月,“杨光远奏引兵逾胡梁渡”。胡三省注:“在滑州
唐置,属鄯城县。在今青海湟源县西南湟水南岸。《新唐书·地理志》 鄯州鄯城县: 临蕃城 “又西六十里有白水军、绥戎城”。后没入吐蕃。
一作牧护关水、蓝水。即今陕西蓝田县东南蓝桥河。宋敏求 《长安志》 卷16: “蓝谷水南自秦岭西流,经蓝关、蓝桥,过王顺山下,水出蓝谷,西北流入灞水。” 《清一统志·西安府一》 引 《蓝田县志》: “蓝
又名牛斗山、玉城山。在今四川大足县东南。《方舆纪要》卷69大足县:玉口山“有老君洞,宏敞可容百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