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渎
在今江苏南京市北长江南岸。《晋书·刘牢之传》: 东晋元兴初,“ (刘) 敬宣劝牢之袭 (桓)玄,犹豫不决,移屯班渎”。《资治通鉴》 胡三省注:“班渎在新洲西南。”
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北长江南岸一带。东晋元兴元年(402年),刘牢之降桓玄后,移屯班渎,即此。
在今江苏南京市北长江南岸。《晋书·刘牢之传》: 东晋元兴初,“ (刘) 敬宣劝牢之袭 (桓)玄,犹豫不决,移屯班渎”。《资治通鉴》 胡三省注:“班渎在新洲西南。”
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北长江南岸一带。东晋元兴元年(402年),刘牢之降桓玄后,移屯班渎,即此。
即今台湾省高雄市北楠梓区。清康熙间高拱乾 《台湾府志》 卷2: 凤山县有 “楠仔坑铺”。
一名高阳池。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水经·沔水注》:襄阳湖水“又东入侍中襄阳侯习郁鱼池。郁依范蠡养鱼法作大陂,陂长六十步,广四十步,池中起钓台。池北亭,郁墓所在也”。《元和志》卷21襄阳县:习郁池“在县
①即今河北廊坊市东北二十里桐柏镇。清于此设武清营都司,后改设外委驻防。②即今河南桐柏县治。元废桐柏县为镇,属唐州。明属唐县,置桐柏镇巡司。成化十二年 (1476)复置桐柏县于此。
明洪武二十年(1387)置,治所即今浙江象山县东南石浦镇。清废。又名昌国后千户所。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置,治今浙江省象山县东南石浦。属昌国卫。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裁。
即小孤山。在今安徽宿松县东南一百二十里长江边。《明史·地理志》 宿松县:“又小姑山在县南大江中,与江西彭泽县界,有小姑山巡检司。”即“小孤山”。
即今河北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隆化县境之伊逊河。《水经·濡水注》: 索头水 “北出索头川,南流,径广阳侨郡西,又南流注于濡水”。即此。
在今河北遵化市东。《三国志·魏书 · 田畴传》: 东汉建安十二年 (207),曹操北征乌丸,令田畴 “将其众为乡导,上徐无山,出卢龙”。即此。《水经·鲍丘水注》: 庚水 (今ȴ
元置,属庆远南丹州安抚司。治所在今广西凤山县境。明洪武初废入东兰州。
北宋宣和四年(1122)置,治所在今山西大同市。寻入于金,乃废。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拟改辽大同府预置,治今山西大同市。为云中府路治所。为宋、金联合攻辽盟约中预定归还宋人之地。宣和六年(1124年
即今山西平陆县东郭垣村。民国设县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