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基山
在今贵州晴隆县西三十二里。《方舆纪要》卷123安南卫: 白基山“巍峨挺秀,旁有削壁”。
在今贵州晴隆县西三十二里。《方舆纪要》卷123安南卫: 白基山“巍峨挺秀,旁有削壁”。
又名白马桥镇。即今浙江浦江县东北白马镇。清光绪 《浦江县志》 卷3: 傅宅市在 “县东四十里”。
即今山西黎城县治。北宋天圣三年(1025)黎城县移治于此。
①亦作丹杨县。秦置,属鄣郡。治所在今安徽当涂县东北五十里与江苏江宁县相连的丹阳镇。西汉属丹阳郡。隋开皇九年(589)废入溧水县。唐武德三年(620)复置,属南豫州。贞观元年(627)并入当涂县。②北周
在今广西兴安县西南十七里严关乡。《方舆纪要》卷106严关:“汉归义越侯严出零陵,下漓水,定越建功,故以严为名。或曰:关当隘路而可畏也。”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灵川、兴安之间,两山蹲踞, 中容一马
即今四川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西南梅江河。清光绪《秀山县志》卷1:太阳山在“县西一百三十里。邑梅水出焉,东南流五十里屈废邑梅司北”。《清史稿·地理志》 秀山县:“邑梅河在东南,有红河溪会嘉塘河东北流注之
即今湖北孝昌县东北小河镇。《方舆纪要》卷77孝感县“九里关”条下:小河溪镇“在县北百二十里。地险僻。《志》云,即王莽时王常起兵处”。明、清置巡司于此。嘉庆间改设县丞。民国设县佐。
①唐贞元中置,属泉州。即今福建德化县。五代闽龙启元年(后唐长兴四年,933)升为德化县。②在今广东深圳市宝安区西北海滩。《元丰九城志》卷9广州东莞县有“海南、黄田、归德三盐栅”。《清一统志·广州府》:
在今河南巩义市西北。《水经· 河水注》: “ (巩) 县北有山, 临河, 谓之崟㟶山, 其下有穴,谓之巩穴,言潜通淮浦,北达于河。直穴有渚,谓之鲔渚。” 《资治通鉴》: 东晋永和十年(3
今四川丰都县南长江岸丰稔坝。《水经·江水注》:江水“又径东望峡,东历平都,峡对丰民洲,旧巴子别都也”。《方舆纪要》卷69酆都县“平都山”条:“下有丰民洲,洲临江。”
西汉置,属琅邪郡。当在今山东东部。东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