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溪
①今福建北部交溪上源之一寿泰溪之支流。源出浙江泰顺县西,东南入寿泰溪。《方舆纪要》卷94泰顺县:白溪在“县西四里。出天关山,绕城西而南,经县南十五里文笔峰下,西南流达福建寿宁、宁德县境,入于海”。
②在今湖南新化县北。《清一统志·宝庆府一》:白溪“在新化县北八十里,西流入资”。
③在今湖南保靖县东。《清一统志·永顺府》:白溪“在保靖县东五十里。源出排都当,北流入北河”。
①今福建北部交溪上源之一寿泰溪之支流。源出浙江泰顺县西,东南入寿泰溪。《方舆纪要》卷94泰顺县:白溪在“县西四里。出天关山,绕城西而南,经县南十五里文笔峰下,西南流达福建寿宁、宁德县境,入于海”。
②在今湖南新化县北。《清一统志·宝庆府一》:白溪“在新化县北八十里,西流入资”。
③在今湖南保靖县东。《清一统志·永顺府》:白溪“在保靖县东五十里。源出排都当,北流入北河”。
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北大奈太镇北之小河。《元和志》卷4天德军:唐天宝十二年(753),张齐丘“请于大同川西筑城置军,玄宗赐名曰大安军”。《新唐书·地理志》 丰州中受降城:“西二百里大同川有天德军,大
在今山东临清市南八里。《清一统志·临清州》 引 《州志》 说: “宋时尝移临清县治曹仁镇。今会通渠南宋旧城是。”古镇名。在今山东省临清市南。宋时常徙临清县治此。《金史·地理志》:恩州临清县有曹仁镇,即
政区名。清代谓我国东北地区为盛京统部。统辖山海关以外,内、外蒙古以东,外兴安岭 (今俄罗斯斯塔诺夫山) 以南,奉天府尹及奉天、吉林、黑龙江三将军所属地区。光绪三十三年(1907) 改设东三省总督及奉天
明初置,在今广东大埔县西南。嘉靖四十一年(1562)置巡司于此。
隋大业二年 (606) 置,属汝阳郡。治所在郑城 (今安徽颍上县南)。《寰宇记》 卷11颍上县: “以地枕颍水上游为名。” 唐属颍州,武德四年(621) 移治今颍上县。宋属顺昌府。金属颍州。清属颍州府
即夷播海。又名库克恰腾吉斯、巴勒喀什池。即今哈萨克斯坦境内巴尔喀什湖。
在今江苏溧阳县西北。《清一统志·镇江府二》:北湖亭“在溧阳县西北四十五里。唐李白登此望瓦屋山有诗”。在今江苏省溧阳市西北。唐李白曾登此亭望瓦屋山。
1939年冀鲁豫边区由黎城县析置,属太行区。治偏城镇 (今河北涉县北偏城)。1949年撤销,并入涉县。旧县名。太行抗日根据地设。1940年初由河北省涉县北部偏城镇一带设偏城办事处。同年8月设县,并以偏
渭北鄜坊的简称。唐、五代方镇名。唐上元元年 (760) 置渭北鄜坊节度使,简称渭北或鄜坊节度使,治坊州 (今陕西黄陵县东南)。建中四年 (783) 徙治鄜州 (今陕西富县)。辖境相当今陕西北部大部。中
在今河北定兴县南十里北河镇。明、清于此置巡司。在江苏省丹阳市西北部。面积40平方千米。人口2.1万。镇人民政府驻夏家,人口 2800。 1949年为河阳乡,以境内自然村命名。1958年省入司徒公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