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白面山

白面山

①在今安徽贵池市西南六十里。《方舆纪要》卷27贵池县:白面山“在府西南六十里。雪岩拱此,如傅粉然。下有白面渡”。

②在今湖北嘉鱼县南。《宋史·韩世忠传》:刘忠叛,“有众数万, 据白面山, 营栅相望”。即此。《方舆纪要》卷76嘉鱼县:白面山“在县南十里。山前有白面洲。《邑志》云,旧蒲圻县置于此”。

③在今湖北通城县西南四十五里。《舆地纪胜》卷66鄂州:白面山“在通城西南十五里。山多白石,故名”。《清一统志·武昌府一》:白面山“山多白石。南唐保大中尝徙县治于山下。宋平江南,复还旧治”。

④一名白虎山。在今广西扶绥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10罗阳县“青山”条:“《志》云:县西北有白面山,隆庆五年,土酋黄金彪作乱,官兵讨之,彪奔陇闷村白面山箐中。既而食尽,乃就缚处。”

⑤一名挂榜山。在今广西象州县南七里。《舆地纪胜》卷105象州:白面山“顺流取城五里,近南山寺。石壁屹立,横截大江,江水为之折而西去。山多白石,故名”。


古山名。(1)在今湖北省嘉鱼县南。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蕲阳民刘忠占据白面山,韩世忠自豫章移师讨平之,即此。(2)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扶绥县西北。明隆庆五年(1571年),土酋黄金彪叛,官军讨之,彪奔陇闷村白面山菁中,即此。


猜你喜欢

  • 段谷

    在今甘肃天水市东南。《三国志·魏书·邓艾传》: 甘露元年 (256),姜维 “渡渭东行,缘山趣上邽,艾与战于段谷,大破之”。即此。

  • 北宋时对西藏前藏地区的汉译称。吐蕃王朝(约629—842) 沿臧河 (今雅鲁藏布江) 南北两岸置乌如 (中央翼)、要如 (左翼)、叶如 (右翼)、如拉(分支翼) 等军政区域。吐蕃王朝灭亡后,原建置废,

  • 十二营长官司

    元置十二营寨, 明洪武十九年(1386)改置十二营长官司,属安顺州。治所在今贵州普定县东十六里十二营。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废。元为十二营寨,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置长官司,在今贵州省普定县东

  • 桔柏江

    亦作吉柏江。指今四川广元市西南昭化镇北之嘉陵江。以桔柏渡 (津) 为名。《旧唐书·玄宗纪》: 天宝十五载 (756) 七月,“壬戌,(上) 次益昌县,渡吉柏江”。《宋史·王全斌传》: 乾德中伐蜀,蜀将

  • 呼兰副都统

    清光绪四年 (1878) 改呼兰城守尉置,属黑龙江将军。治所在今黑龙江省呼兰县。辖境相当今黑龙江省呼兰、兰西、巴彦、木兰等县地。三十一年 (1905) 裁。

  • 仓池

    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汉长安故城西。《水经·渭水注》:“(仓)池在未央宫西,池中有渐台。”《北史·苏绰传》:西魏大统初,宇文泰“往昆明池观鱼,行至城西汉故仓地(池),顾问左右,莫有知者……乃召绰问,具以状

  • 扪天岭

    在今甘肃永靖县西。《十六国春秋辑补》卷86西秦录:东晋隆安四年(400),“乾归将叛谋泄,利鹿孤遣弟吐雷屯于扪天岭”,即此。古山名。在今甘肃省永靖县西。东晋隆安四年(400年)南凉秃发利鹿孤遣其弟吐雷

  • 硃窝村

    即今北京市门头沟区西北雁翅镇硃窝村。明万历中李庸率矿工起义于此。

  • 槎牙山

    亦作槎枒山。在今安徽定远县西七十里。《方舆纪要》 卷21定远县: 槎牙山 “以山势巑屼而名”。《清一统志·定远府》: 槎枒山 “其山巉岩,顶有三叉,奇拔可爱,中有洞曰芝岩洞”。

  • 平湖河

    在今湖北罗田县西北。《明史·地理志》罗田县:“西北有平湖水。南有官渡河,亦名县前河,平湖水流入焉,下流合黄冈县之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