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都府
金改青州置,为山东东路治。治所在益都县 (今山东青州市)。辖境包括今山东青州、临朐、寿光、广饶、博兴等市县及淄博市的临淄附近地。元改为益都路。
金改青州置,治益都县(今山东青州市)。辖境相当今山东省博兴、广饶、东营、寿光、青州、临朐等市县地及淄博市东北部。元改置益都路。
金改青州置,为山东东路治。治所在益都县 (今山东青州市)。辖境包括今山东青州、临朐、寿光、广饶、博兴等市县及淄博市的临淄附近地。元改为益都路。
金改青州置,治益都县(今山东青州市)。辖境相当今山东省博兴、广饶、东营、寿光、青州、临朐等市县地及淄博市东北部。元改置益都路。
在今新疆伊吾县城附近。清乾隆 《西域图志》 卷9镇西府: 图古里克 “在呼济尔台东一百四十里。西距宜禾县治二百九十里。又东南行一百二十里至多都摩垓,接哈密界”。
①唐时称河阳县治北中城及毗邻之中潬城、南城为河阳三城。三城皆濒临黄河。北中城,北魏太和二十年 (496) 筑,在今河南孟县南十五里黄河北岸。北齐置行台,北周置河阳镇,隋移河阳县治此。唐建中二年 (78
在今湖北襄阳县东南东津镇。《方舆纪要》卷79襄阳县“柳关”条下:“又府东十里有东津渡,为汉江渡口。二关皆控汉江之险。”清设千总驻防。
即外兴安岭。今俄罗斯阿穆尔州北部之斯塔诺夫山脉。清杨宾 《柳边纪略》 卷 1:“威伊克阿林,极东北大山也。上无树木,惟生青苔,厚常三四尺。康熙庚午与阿罗斯分国界,天子命镶蓝旗固山额真巴海等,分三道往视
又称临淮关。即今安徽凤阳县东北二十里临淮镇。清乾隆十九年 (1754) 置巡司于此。(1)在江苏省泗洪县东南部,伸入洪泽湖,三面环水。面积21平方千米。人口1.7万。镇人民政府驻临淮头,人口4300。
在今江苏宜兴市东南丁蜀镇东北。《方舆纪要》 卷25宜兴县: 赵庄在 “县南三十里,蜀山相对”。集镇名。在河北省藁城市区西北部。属张家庄镇。人口 7300。产小麦、玉米、棉花。有纺织、地毯、造纸等厂。通
在今山西汾阳县东二十里康宁堡村。《方舆纪要》 卷42汾州府: “康家堡在府东二十里,临汾水上,有康家堡渡,路通平遥县。”
①即今广东曲江县东北大桥镇。清同治《韶州府志》卷11曲江县有“大桥墟”。②即今广西钟山县西南三十里回龙镇。清光绪《广西舆地全图》昭平县图:东北有大桥墟。
东汉末曹操所筑。一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北漳水上,另一在磁县南二十里。
在今河南南阳县北五十里。汉、晋西鄂县治此。《三国志·魏书·杜袭传》:东汉建安初年,太祖“以为西鄂长”。《水经·淯水注》:“淯水又东南径西鄂县故城东。”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