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石窟寺

石窟寺

①在今山西大同市西三十二里云冈镇。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453),大部完成于太和十九年(495)。《魏书·释老志》:“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彫饰奇伟,冠于一世。”后代屡有修护。现存主要洞窟五十三个,大小造像五万一千余尊,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以造像气魄雄伟、内容丰富多彩著称,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②或称伊阙石窟寺、南石窟寺(以别于武州山之石窟寺)。在今河南洛阳市南龙门。北魏宣武帝及孝明帝时开凿。《魏书·释老志》:“景明初,世宗诏大长秋卿白整准代京灵岩寺石窟,于洛南伊阙山,为高祖、文昭皇太后营石窟二所……永平中, 中尹刘腾奏,为世宗复造石窟一。凡为三所。”《魏书·肃宗纪》:熙平二年(517),“皇太后幸伊阙石窟寺”。

③在今河南巩义市东北十六里洛水北,大力山下。建于北魏熙平二年(517)。此后,东西魏、北齐、隋、唐及北宋相继在此凿窟造像。现存五窟、二百五十六龛、七千七百四十三尊佛像和数十篇题记。《资治通鉴》唐武德元年(618)正月《考异》引《蒲山公传》:“(王)世充与(李)密战于石窟寺东,密军退败”,即此。


猜你喜欢

  • 制胜堡

    明置,属广宁堡。在今辽宁北镇满族自治县东。《方舆纪要》 卷37广宁卫: 制胜堡 “在卫东二十里”。

  • 都卢峡

    即弹筝峡。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蒿店乡三关口。《寰宇记》 卷33百泉县: 弹筝峡,“ 《水经注》云: 泾水经都历山,山路之内,常有如弹筝之声,行者闻之歌舞而去”。《新定九域志》 卷3渭州: “弹筝硖,即都

  • 兴陵

    金世宗陵。在今北京市房山区西北十五里大房山支脉云峰山麓。

  • 碬砧山

    在今山东邹平县南十三里。《方舆纪要》卷31邹平县 “大峪山” 条下: 碬砧山 “峰峦尖削,状如碬砧”。

  • 大岭山

    在今福建连城县西南。《方舆纪要》卷98连城县:“大岭山在县西南五十里。高峻层叠,有路西北入长汀县界。”集镇名。在广东省东莞市南。大岭山镇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1480。农产以稻、豆类、甘蔗等为主。盛产优

  • 东海城

    在今江苏连云港市东南南城镇。明洪武初置巡司于此。即今江苏省灌云县北南城镇。南朝齐置东海县治此。明初置巡检司。

  • 三宝山

    在今四川马边彝族自治县境。《明史·李应祥传》:万历十五年(1587),“郭成复至三宝山大战,生擒(腻乃酋)撒假”。嘉庆《马边厅志略》卷1:三宝山“在夷地凉山,出黄连、贝母、附子,故名”。古山名。约在今

  • 余甘渡

    即今四川泸州市东北小市渡,为沱江津渡。以旧时有余甘树,故名。《舆地纪胜》卷153泸州:余甘渡,“余甘碧实圆脆,峰门渡口倚岸成林。鲁国先生题泸川县楼,所谓余甘渡头客艇是也”。

  • 营州

    ①古十二州之一。《尚书·尧典》: “肇十有二州”,无州名。东汉马融、郑玄皆云舜十二州有营州。《孔传》 云: “禹治水之后,舜分冀州为幽州、并州,分青州为营州,始置十二州。” 相当今河北、辽宁及朝鲜等地

  • 坞墙集

    一作乌墙集。即今河南商丘县东南坞墙乡。明嘉靖《归德州志》卷1《村镇》:“乌墙集,州东南六十里。”清光绪《商丘县志》卷1《市集》:“东南面有坞墙集,离城六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