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石门县

石门县

①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置,为武都郡治。治所在今甘肃武都县西北四十里石门乡(水地坝)。西魏改名安育县。

②北魏太和九年(485)置,属临洮郡。治所在今甘肃渭源县西南洮河东岸。西魏废。

③北魏置,属武兴郡。治所在今陕西略阳县西北。西魏、北周间废。

④南朝宋置,属宋康郡。治所当在今广东阳西或电白县境。隋废。

⑤南朝陈改澧阳县置,为石门郡治。治所即今湖南石门县。隋属澧阳郡。唐属澧州。元属澧州路。明属澧州。民国初属湖南武陵道。1916年属辰沅道。1922年直属湖南省。

⑥唐武德元年(618)析云阳县置,属雍州。治所在今陕西淳化县北。因县北石门山得名。唐武德三年为泉州治。贞观元年(627)改名云阳县。

⑦唐贞观四年(630)置,为南通州治。治所在今云南盐津县西南二十六里豆沙关附近。八年(634)为贤州治,旋废入抚夷县。

⑧清康熙元年(1662)改崇德县置,属嘉兴府。治所在义和市(今浙江桐乡市西南三十二里崇福镇)。《清一统地·嘉兴府一》:“改名石门,以县有石门镇故也。”1914年因与湖南省石门县重名,复改崇德县。


(1)古县名。(1)北魏太和九年(485年)置,治今甘肃省渭源县西南洮河东岸。属洪和郡。西魏废。(2)唐武德元年(618年)置,治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长街村。武德三年起为泉州治。贞观元年(627年)废。(2)古旧县名。清康熙元年(1662年)避太宗崇德年号以崇德县改名,治今浙江省桐乡市西南崇福镇。因县有石门镇而名。属嘉兴府。1914年,因与湖南省石门县重名,复名崇德县。(3)今县名。在湖南省北部、澧水中游,邻湖北省。属常德市。面积 3970 平方千米。人口69万。辖10镇、9乡。县人民政府驻楚江镇。汉为零阳县地。三国吴永安六年(263年)置天门郡。西晋太康四年(283年)置澧阳县,为郡治。以治所濒澧水北岸(当今县城)得名。南朝梁末,改澧阳县为石门县,为石门郡治。明隆庆《岳州府志》谓石门县“以天门山名”,又谓:“石门之山,有石门二:一县西十五里官道中,两崖壁立如门,高二丈;一江滨水道中。或曰县名取此,其实以天门郡改也。”隋废石门郡存石门县,初属松州,继属澧州,后属澧阳郡。唐属澧州或澧阳郡。元属澧州路,元末朱元璋改属澧州府。明洪武九年(1376年)属澧州。清属澧州直隶州。1914年属武陵道,1916年属辰沅道,1922年直属省。1949年属常澧专区,1950年属常德专区,1968年属常德地区,1988年属常德市。地处湘西山地东北部,澧水及支流渫水、道水、黄水流经境内。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有稻、玉米、棉花、甘薯、油菜籽等。林产有松、杉、樟、楠、梓、油桐、油茶、柑橘、生漆等。油桐产量居全省前列。畜牧业发达,饲有牛、羊、猪、兔等,为省内山羊主要产区。矿产有磷、铁、煤、矽砂、雄黄、铜、白云石、石膏、大理石、海泡石等30余种,其中雄黄储量居全国首位。有电力、采矿、建材、化肥、酿酒、饲料加工、食品加工等工业。焦柳、长石铁路交会于此。公路有慈澧、石清等干线,澧水、渫水通航。纪念地有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参谋长王尔琢故里。古迹有十家坪商代文化遗址和始建于唐的夹山寺。名胜有壶瓶山。


猜你喜欢

  • 罢 (罷) 交县

    唐贞观十年 (636) 置,属延州。治所在今陕西安塞县西北。天宝元年 (742) 改名延昌县。

  • 居延海

    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弱水 (今额济纳河) 自张掖北流,至下游分为东河、西河等河,汇潴于此。《水经注》 卷40: 居延泽 “形如月生五日”。唐以后通称居延海。本为一湖,其后中段淤塞,遂成二泊。汉人称

  • 米里迷石罕城

    辽建,在今吉林珲春市东北春化镇(西土门子)附近。《金史·世纪》:“石土门军既与谩都诃会,迎击钝恩,大败之,降米里迷石罕城。”即此。在今吉林省珲春市东北。金为上京路地。

  • 特磨道

    南宋置,属广南西路。治所在福州 (即今云南广南县)。民国 《广南县志》: “特磨道,夷语也。…… ‘特’ 为拉,‘磨’ 为牛,‘道’ 即回转,盖其义为拉牛回转。” 辖境约当今云南广南、富宁两县地。元至

  • 白沙堤

    即白堤。在今浙江杭州西湖中。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即此。即“白堤”。

  • 洄溪

    在今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南黑山口乡,合冯水入沱。唐元结有 《说洄溪招退者》 诗。《方舆胜览》卷24道州: 洄溪 “在江华县三十三里四山之间,乳窦松膏之所渍,泉甘宜稻,饮之者寿”。

  • 鸿雁洲

    即今广东新丰县东三里大营村。《明史·地理志》 长宁县: “隆庆三年正月以归善县鸿雁洲置。……万历元年徙治君子峰下。”

  • 和阗

    即今新疆和田市。清乾隆二十四年 (1759)置办事大臣于此。清樁园氏 《西域闻见录》 卷2: 和阗 “亦回疆之一大城也,南行二十日即后藏,北距叶尔羌七百里。……土田平旷,沃野千里,户口繁多,皆出玉子,

  • 乐浪郡

    ①西汉元封三年(前108)置,治所在朝鲜县(今朝鲜平壤市大同江南岸土城洞,一说即今平壤市)。辖境相当今朝鲜平安南道,黄海南、北道、江原道和咸镜南道地。西晋建兴元年(313)与朝鲜县同侨治棘城(今辽宁义

  • 殷邑名。一作沬。即今河南淇县。《尚书·酒诰》: “王若曰,‘明大命于妹邦’。” 郑注: “纣之所都处也。” 殷自武乙以后皆都于此。西周初纣王子武庚及卫国亦相继都此。古邑名。又作沫。在今河南省淇县。殷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