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鼻山
一名石簰山。在今湖北宜昌县西北。《舆地纪胜》卷73峡州:石鼻山“《夷陵志》云,后周移峡州州治于此。其山隔大江五百余仞,广袤二十里,下临江流,中有石横六七十丈,如簰筏然,相传但为石簰,遂泯石鼻山之称”。南宋建炎中,峡州移治于此。
又称石簰山。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西北。南宋建炎时曾为峡州治。南宋诗人陆游《入蜀记》:石簰峡石穴中有石,宛如老翁持鱼竿状。《舆地纪胜》:其山下临江流,中有石横亘数十丈,如簰筏然。
一名石簰山。在今湖北宜昌县西北。《舆地纪胜》卷73峡州:石鼻山“《夷陵志》云,后周移峡州州治于此。其山隔大江五百余仞,广袤二十里,下临江流,中有石横六七十丈,如簰筏然,相传但为石簰,遂泯石鼻山之称”。南宋建炎中,峡州移治于此。
又称石簰山。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西北。南宋建炎时曾为峡州治。南宋诗人陆游《入蜀记》:石簰峡石穴中有石,宛如老翁持鱼竿状。《舆地纪胜》:其山下临江流,中有石横亘数十丈,如簰筏然。
在今河南济源市西二十里。《方舆纪要》卷49济源县:“《志》云,其山周回高峻,中深洼如釜,因名。”
1913年改会理州置,属建昌道。治所即今四川会理县。据《元史·地理志》 载:会川路“其地当征蛮之要冲,诸酋听会之所,故名”。会理当以此而名。1928年直属四川省。1939年属西康省。1955年属四川省
一作庞。在今湖南衡阳市。《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复雠、庞、长沙,楚之粟也。” 《集解》: 徐广曰: 庞一作宠。《正义》 其地以为 “近长沙、潭、衡之境”。即“庞(1)”。
在今上海市崇明县东南三十里,今已堙圮。《方舆纪要》 卷24太仓州崇明县: 渡船港 “在县东南。有渡口,去县三十里。至旧城平阳沙界沟渡,海面不过十里”。
唐天宝元年 (742) 改阳山县置,属洪源郡。治所在今四川汉源县南大渡河南岸。乾元元年(758) 属黎州。后迁治今汉源县。北宋庆历六年(1046) 废入汉源县。唐天宝元年(742年)改阳山县置,治今四
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北与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南之昆格山。《资治通鉴》: 唐开元二十七年 (739),“碛西节度使盖嘉运擒突骑施可汗吐火仙。嘉运攻碎叶城,吐火仙出战,败走,擒之于贺逻岭”。《方舆纪要》
在今广西北流市东南六十里北流江东岸。明、清置巡司于此。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东南双威。明、清时置巡检司治此。
北宋置,属铜鞮县。在今山西沁县西北四十里西汤乡。
在今四川小金县东一百里达维乡。《清史稿·查礼传》:乾隆三十八年(1773)木果木之役,“美诺已陷贼,阿桂驰援,以达围重陷,檄礼驻守”。即此。
即今陕西佛坪县治。清于此设巡司。1925年佛坪县迁治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