碛口镇
即今山西临县南碛口镇。民国时设县佐。
在山西省临县西南端。面积108平方千米。人口3.2万。镇人民政府驻西头,人口2500。因处湫水河注入黄河入口处,其稍南有大同碛,故名碛口。1949年为临县十一区,1953年改碛口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镇。2001年索达干乡并入。产高粱、谷子、玉米、小麦、黑豆、芝麻、马铃薯等。为忻碛公路终点。自古以来为水陆码头,水路沟通陕、晋。为陕、晋2省4县农贸集市。古迹有黑龙庙。
即今山西临县南碛口镇。民国时设县佐。
在山西省临县西南端。面积108平方千米。人口3.2万。镇人民政府驻西头,人口2500。因处湫水河注入黄河入口处,其稍南有大同碛,故名碛口。1949年为临县十一区,1953年改碛口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镇。2001年索达干乡并入。产高粱、谷子、玉米、小麦、黑豆、芝麻、马铃薯等。为忻碛公路终点。自古以来为水陆码头,水路沟通陕、晋。为陕、晋2省4县农贸集市。古迹有黑龙庙。
一名新城镇。即今湖北荆门市东南一百四十里沙洋镇。西魏置绿麻县于此。《元史·伯颜传》:至元十一年(1274)大举伐宋,“甲子,次沙洋”。即此。明设巡司于此。清废。民国初设县佐。在湖北省沙洋县东部。沙洋县
即今江苏涟水县西北麻垛乡。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 安东县: “麻垛镇在城西北四十里。”
即今天津市东南中旺乡。清同治《畿辅通志》卷50青县图:东有中旺。
即今广西天峨县西北向阳镇。清属凌云县,有县丞驻此。1935年于此置天峨县。
清雍正十一年(1733)置,属镇远府。治所即今贵州台江县。1913年改为台拱县。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设台拱寨城,十二年置厅,治今贵州省台江县。属镇远府。1913年废厅改县,1941年改名台江。
一名壑水。即今寨河。淮河支流。源出今河南新县西,东北流经光山县,至潢川县西北入淮河。《水经·淮水注》: “淮水又东,右合壑水。水出白沙山,东北径柴亭西,俗谓之柴水。……又东北入于淮。”
山东省旧时的别称。因在太行山之左(东)而得名。山东省旧时别称,因在太行山之左(东)而得名。清宋弼编有《山左明诗钞》,辑明代山东一省之诗。
在今广西南丹县东瑶寨村一带。清光绪《广西舆地全图》南丹土州图:东有牛栏关墟”。光绪三十年(1904),陆荣廷破曾五、陆三等于此。
元致和元年(1328)置,属云南行省。治所即今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后废为安隆寨。
①唐置,属庆州都督府。寄在庆州界(今甘肃庆阳县境)。天宝后废。②唐置,寄治朔方县界。约在今陕西靖边县境。唐羁縻都督府。以回纥部族置,始建年代及地域无考。永淳、垂拱时突厥、铁勒相继叛唐后,侨治夏州朔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