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地名来历>

①古国名。嬴姓。相传为伯益之后。非子为部落首领时,居于犬丘 (今甘肃礼县东北)。善养马,被周孝王封于秦 (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东),作为附庸。公元前770年,秦庄公子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雒邑 (今河南洛阳市) 有功,被封为诸侯。春秋时德公建都于雍 (今陕西凤翔县南三里豆腐村)。战国时,孝公又迁都咸阳 (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二十里窑店镇北),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战国策· 秦策》: 苏秦曰: 秦 “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崤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下之雄国也”。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建立秦朝。

②邑名。在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东。《史记·秦本纪》: “非子居犬丘,……周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孝王欲以为大骆适嗣……分其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

③春秋鲁邑。在今河南范县东南旧城。《春秋》: 庄公三十一年 (前662) 秋,“筑台于秦”。杜注: “东平范县 (按: 在今山东梁山县西北) 西北有秦亭。” 后称秦城。北魏徙置东平郡及范县于此。

④陕西省的简称。因战国时为秦地得名。

⑤古代中西亚、欧州、非州称中国为秦。


(1)古国名。西周时封国。始封于秦(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东)。西周后期迁至西犬丘(今甘肃礼县东北)。范围相当今甘肃省渭河上游地区。后逐渐东迁。秦宁公二年(前714年)徙居平阳(今陕西宝鸡市东南)。德公元年(前677年)徙至雍(今陕西凤翔县南)。范围扩大至今陕西省咸阳市以西地区。战国时期秦灵公迁都泾阳(今陕西泾阳县西北)。孝公元年(前361年)徙治栎阳(今陕西西安市东北)。十二年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范围包括今陕西省秦岭以北的关中盆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的中央集权制王朝——秦朝。(2)城邑名。(1)又作秦亭、秦城。在今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东。周孝王封秦祖先非子,“邑之秦”(《史记·秦本纪》),即此。是秦国的最早都邑。(2)春秋鲁地。在今河南省范县东南。《春秋》庄公三十一年(前663年):“筑台于秦。”即此。(3)陕西省的简称,因战国为秦地得名。(4)匈奴和西域人称中国为“”,称中国人为秦人。《汉书·西域传下》:“秦人,我匄若马。”颜师古注:“谓中国人为秦人,习故言也。”古代印度、希腊、罗马等称中国为China、Thin、Sinal等,当即“”的音译。这一名称直至两晋时仍被沿用,见《佛国记》。


猜你喜欢

  • ?穰堡

    北宋熙宁八年 (1075) 改��穰镇为堡, 属秦州。在今甘肃清水县西十五里。金复改为镇。

  • 热河

    即古武列水。在今河北承德市北。《清一统志·承德府二》: 热河 “在府东,……三源合而西南流,径黄土坎行宫及钓鱼台行宫之东,又西南流环避暑山庄之东。行宫内有温泉,流出注之,始名热河。南流折而东,复折而南

  • 松林书院

    在今山东青州市益都镇驼山路南段。宋名矮松园。明设书院。前院有门厅、过厅、东西厢房,后院有大厅、东西厢房,均为清代重建。左有名宦祠,祀宋青州知州范仲淹、欧阳修、富弼等十三人; 右有宋宰相王曾读书台遗址。

  • 方滩镇

    北宋置,属富顺监。在今四川富顺县东。《元丰九域志》卷7:方滩在“监东六十里”。

  • 大获山

    在今四川苍溪县东三十里王渡镇。《方舆纪要》卷68苍溪县:大获山在“县东三十里。有大小二峰,小峰上有一石井,出泉不竭;大峰上有池,广数亩,谓之天池。宋江环绕其下,石城四周,即宋余玠所筑,以护蜀口者”。南

  • 永利州

    唐置,为羁縻州,属安化州都督府。当在今甘肃庆阳地区。后废。

  • 虎门寨

    明初置,在今广东东莞市西南五十里虎门镇。后废。万历十六年 (1588) 复置。清设副将,嘉庆十五年 (1810) 改设提督。沿珠江岸布满炮台。道光二十年 (1840) 英国殖民主义者入侵,爱国官员林则

  • 哲勒肯山

    即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黑龙江下游西侧之巴扎尔山。清乾隆 《钦定盛京通志》卷27: 哲勒肯山 “国语 (满语),哲勒肯,香鼠也。(宁古塔) 城东二千五百八十五里”。格楞河发源于此。

  • 汀州府

    明洪武元年(1368)改汀州路置,属福建省。治所在长汀县(今福建长汀县)。辖境相当今福建武夷山脉以东,明溪、清流、连城、上杭、永安等县市以西地区。1913年废。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汀州路为府,属

  • 舍利塔

    全称栖霞寺舍利塔。在今江苏南京市东北栖霞山栖霞寺东侧。建于隋仁寿元年 (601),但从塔上浮雕看,为南唐重修的遗物。塔八面五层,高约15米,全部用细致的灰白石构成,仿木结构。底座是宽敞的台基,台基上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