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突泉县

突泉县

1914年改醴泉县置,属奉天洮昌道。治所即今内蒙古突泉县。1929年属辽宁省。1945年划归辽北省。1947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属兴安盟。1954年划属呼伦贝尔盟。1969年划归吉林省。1979年划回内蒙古自治区,1980年仍属兴安盟。据 《地学杂志》 1914年第2号载 《拟改各省重复县名呈文并批》 称: “该县设治于醴泉镇,有马突泉”,故名。又 (日) 《满洲地名考》 载: “县城南三里,一处突出的山麓有清水泉,四季不涸,故名突泉。” 县以突泉为名。


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东临吉林省。属兴安盟。面积4971平方千米。人口30.5万。辖3镇、11乡。县人民政府驻突泉镇。因此地博图和赛拉格泉水甘甜而得名。《满洲地名考》:“县城南三里,一处突出的山麓有清水泉,四季不涸,故名突泉。”县以泉名。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试办醴泉镇,由洮南府治理。宣统元年(1909年)析科尔沁右翼中旗地置醴泉县,属洮南府,治醴泉镇。1914年因与陕西省醴泉县重名而更名突泉县。1915年废县,设突泉设治委员,析南部置瞻榆县,治六家子。1924年废突泉设治局,复置突泉县。1937年复名醴泉县。1946年废瞻榆县并入,复名突泉县,改属辽北省。1947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49年改属兴安盟。1953年撤销兴安盟,改属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区行政公署。1954年公署撤销,改属呼伦贝尔盟。1960年废县划入科尔沁右翼中旗,1962年与科尔沁右翼中旗分治,复置突泉县,治突泉镇。1969年划入吉林省白城地区,1979年复归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1980年复归兴安盟。地处大兴安岭东南麓山地与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属中温带半湿润气候。农产玉米、高粱、谷子、马铃薯、甜菜、烟叶等。牲畜以羊为多。矿产有煤、铜、铁、银、石灰石、铝土等。工业有农机修造、汽车配件、电机、造纸、酿酒、针织等厂和煤、石灰石、铝土等矿。111国道经此。


猜你喜欢

  • 零残湖

    在今湖北黄州市北。《方舆纪要》 卷76黄州府黄冈县: 零残湖在 “府北三十五里”。

  • 芝田县

    金贞元元年(1153)改永安县置,属河南府。治所即今河南巩义市西南芝田镇。元废。古县名。金贞元元年(1153年)改永安县置,治今河南省巩义市西南。属河南府。元废。

  • 高泉

    在今福建浦城县东九十里高泉关。明置巡司于此。

  • 西熊洲

    在今广东新会市南。《寰宇记》卷157新会县:“西熊洲、东熊洲俱在县南二十七里海心,有孤山相对耸上。”

  • 金粟山

    ①在今浙江海盐县西南三十二里六里乡。《舆地纪胜》 卷3: 六里山 “一名金粟山”。《方舆纪要》 卷91海盐县 “长墙山” 条: 金粟山 “周回六里,亦名六里山,下临澉浦”。②在今陕西蒲城县东北二十五里

  • 网湖

    即今湖北阳新县东网湖。《清一统志·武昌府一》:网湖“在兴国州东五十里。《州志》,良荐港北流二十里入门枋湖,又东北流四十里入网湖。南塘湖东流五十里入网湖。网湖汇诸流入长湖”。在湖北省阳新县东。系沉溺河谷

  • 普安堡

    明正统十二年 (1447) 置,属叠溪千户所。在今四川茂县西北一百五十里太平乡南普安。《明史·四川土司传》: “万历十九年,威、茂诸番作乱,攻破新桥,乘势围普安等堡。” 即此。约在今四川省平武、松潘县

  • 千童县

    西汉置,属勃海郡。治所在今河北盐山县西南千童镇。东汉改名饶安县。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河北省盐山县西南千童镇。属勃海郡。相传秦始皇遣徐福将童男女千人入海求蓬莱神仙,建此城以集居,故名。元朔四年(前125

  • 固临县

    一作固林县。1937年12月西北革命根据地由红宜县改置,治宜川县固州 (今陕西延长县东南赵家河)。取固州和临镇 (原红宜县驻地) 首字为名。1948年撤销,并入延长、临镇二县。旧县名。陕甘宁边区设。1

  • 苏鲁克土司

    清雍正时置,属西宁办事大臣。为玉树四十族之一。驻牧地在今青海杂多县南苏鲁乡一带。清末为玉树二十五族之一。乾隆《西宁府新志》卷19塞外贡马番族:“住牧三木冲地方苏鲁克族,距洞巴族一百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