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章山

章山

①在今江苏宜兴市西南六十里。唐杜佑 《通典·州郡十二》: 义兴县 “有章山”。《方舆纪要》 卷25常州府宜兴县: 章山在 “县西南六十里。一名黄山,亦曰芳岩。周广六十八里。相接曰佛泉山、武花山,连亘入宁国县界”。

②即今浙江北部临安市西北天目山。《吴越春秋·夫差内传》: 越灭吴,“悉士将逾章山,济三江而伐之”。

③即今浙江安吉县西北九龙山。《史记· 货殖列传》: “夫吴自阖庐、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游子弟,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 即此。

④即今安徽黟县西北之方家岭。《方舆纪要》 卷28黟县 “牛泉山” 条下: 章山 “在县西北二十里,章水出焉”。

⑤在今江西南城县东北。《舆地纪胜》 卷35建昌军: 章山 “在南城县东北五里。乔松修竹,森列交荫。山中有永寿寺”。《清一统志·建昌府一》: 章山“为郡水口。相近为乌江山,路险而隘,下有乌江潭口”。

⑥在今江西樟树市西南。《舆地纪胜》 卷34临江军: 章山 “在郡城 (今临江镇) 内西偏,郡之来山也。宣和中,太守汪师心修郡圃,得碑石于地中,始知冈名富寿”。《清一统志·临江府》: 章山“晋时有章昉隐此,因名。南连瑞筠,北接白牛诸山。郡城之西,皆枕山麓,盖郡之镇山也。一名富寿冈”。

⑦一名障山。在今湖北安陆市东。《舆地纪胜》卷77德安府: 章山 “在府东四十里”。

⑧即内方山。在今湖北钟祥市南,邻接天门市界。《汉书·地理志》 江夏郡竟陵县: “章山在东北,古文以为内方山。”

⑨亦作漳山。即洛通山。在今四川什邡县西北六十里。《汉书· 地理志》 雒县: “章山,雒水所出,南至新都谷入湔。” 《方舆胜览》 卷54汉州: 章山 “在什邡县。又名洛通山”。《明史·地理志》 什邡县: “西北有章山,雒水出此,亦曰雒通山。”


古山名。(1)即今浙江省天目山。《吴越春秋·夫差内传》:越灭吴,“悉士众将逾章山、济三江而欲伐之”,即此。(2)又称福寿冈。在今江西省樟树市西南临江镇西。(3)即“障山”。(4)即“内方山”。(5)即“九龙山(1)(1)”。


猜你喜欢

  • 后泉山

    一名皇后山。在今山西沁县西南四十里。《清一统志·沁州》 谓: “《水经注》皇后水出此。”

  • 一作鄁。周武王封纣子武庚于邶,在今河南汤阴县东南三十里邶城村。《史记·周本纪》:“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注:“邶以封纣子武庚。”《诗经·邶鄘卫谱》:“自纣城而北谓之邶。”古国名。又作鄁。周武王封殷纣

  • 红庙寨

    即今河南兰考县东北二十二里红庙乡。旧属考城县。民国《考城县志》卷1《市集》:有“红庙寨”。

  • 三梁

    战国赵邑,在今河北望都县东。《战国策·魏策三》:“初时惠王伐赵,战胜乎三梁。”《水经·滱水注》有“三梁亭”。古邑名。战国赵邑。在今河北省望都县西。《战国策·魏策三》:“初时惠王伐赵,战胜乎三梁。”即此

  • 阳派郡

    宋大理置,属弄栋府。治所在今云南姚安县西部,现已成官屯水库。元代废。大理前期置,治今云南省姚安县西北。约废于蒙古宪宗时。

  • 东茶山

    在今贵州锦屏县南。《清一统志·黎平府》:东茶山“在府城北欧阳司东。溪水潆洄其下”。

  • 坝上镇

    即涟水坝。在今江苏涟水县城东南。为淮滨要津。明置巡司于此,后废。

  • 氾光湖

    在今江苏宝应县西南氾光湖一带。明时江淮间湖漕所经。因湖面风浪湍急,于万历十三年(1585)筑堤湖东,蓄水为运道。《明史·河渠志三》:万历十三年(1585),“宝应氾光湖,诸湖中最湍险者也,广二十余里”

  • 方伯堆

    一名方伯阜。在今河南灵宝市东南五里。《宋书·柳元景传》:元嘉二十七年(450)北伐,“庞法起诸军进次方伯堆,去弘农城五里”。《水经·河水注》:烛水“历涧东北出谓之开方口,水侧有阜,谓之方伯堆。宋奋武将

  • 盐埕桥

    在今台湾台南市。连横 《台湾通史》 上册卷1 《林爽文传》: 清乾隆五十一年 (1736) 十二月,“ (林) 爽文、(庄) 大田合攻府治。……总兵柴大纪拒战于盐埕桥”。在今台湾省台南市。昔为水陆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