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雲) 台 (臺) 山
(在今福建明溪县东紫云。《方舆纪要》卷98汀州府归化县: 紫云台山在 “县东南八十里。周围二十里,高十里。其顶上平,有田塘水碓,民居四五百户,腴田数千亩。气候多寒,夏月无暑,每日色岚光互相掩映,则紫气氤氲,亦谓之均山,以三峰连络也”。
(在今福建明溪县东紫云。《方舆纪要》卷98汀州府归化县: 紫云台山在 “县东南八十里。周围二十里,高十里。其顶上平,有田塘水碓,民居四五百户,腴田数千亩。气候多寒,夏月无暑,每日色岚光互相掩映,则紫气氤氲,亦谓之均山,以三峰连络也”。
在今湖北恩施市西。《方舆纪要》 卷82施州卫: 贺山在 “卫西三百余里。明初诸蛮煽乱,胡海讨之。自九溪、大庸渡天水岭六古卑河,大败蛮兵,还次贺山”。
即今河北邯郸县西户村乡。《清一统志·广平府》“河沙堡”条下载:“户村堡在县西二十五里,俱有土城。”
五代晋、周东京城(今河南开封市)里城东面南门。五代梁称观化门,晋天福三年(938)改称仁和门。《续资治通鉴长编》:北宋建隆元年(960),赵匡胤陈桥兵变,还开封府,“乃整军自仁和门入,秋毫无所犯”。即
即今广西合浦县北之南流江。《旧唐书·地理志》合浦县:“州界有瘴江, 名合浦江也。”《明史·地理志》 合浦:“又城北有廉江,亦曰合浦江。自广西容县流入,径州,江口分为五,西南注于海。”
在今广东惠州市城西之西湖上。《舆地纪胜》卷99惠州:西新桥“在郡之西丰湖之上。僧希固造,东坡名之曰西新桥。有诗云:‘探囊赖故侯,宝钱出金闺’。注云:子由之妇史顷入内,得赐黄金钱数十助施”。
即今河北安新县。《水经·易水注》: “渥洞口水侧有浑渥城。” 即此。
在今河北临城县西南。《山海经·北三经》: 敦舆之山,“泜水出于其阴”。《元和志》 卷17临城县: 敦舆山 “在县西南七十里。泜水所出”。又《方舆纪要》 卷14临城县: 敦舆山 “一名幽淮山。南接太行,
①北周明帝二年(558)置,治所在葭芦郡(或名芦北郡,今甘肃文县西南)。隋大业初废。唐武德初复置文州,移治曲水县(今文县西五里白水江南岸)。天宝元年(742)改为阴平郡,乾元元年(758)复改文州,建
①西晋改番和县置,属武威郡。治所在今甘肃永昌县西二十里水磨关南二里水寨城 (俗称白虎城)。十六国后凉升为番禾郡。②唐武德二年 (619) 改番和县置,属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永昌县西二十里水磨关南二里水寨
简称黑山监军司。西夏置,为十二监军司之一。治所在黑山 (今宁夏中卫县北二十五里黑山嘴。一说在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联合旗南狼山隘口; 一说在今甘肃山丹县北龙首山口)。元改置兀刺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