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红山

红山

①在今河北赤城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8马营堡:红山“在堡东南二十里。山高险,石色多赤。下有红泉,东流合大河入龙门峡”。

②在今河北永年县(临洺关)西南,与武安市接界处。《方舆纪要》卷15广平府永年县:红山“踞紫山之北,山形延袤,回峰环涧,互相映带,下有屯曰丰稔屯”。

③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区东北隅。1935年在红山后首次发现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遗址。“红山文化”即以此而得名。

④在今河南舞阳县西北。西汉曾置红阳侯国于此。

⑤在今广西南丹县西南。《方舆纪要》卷109那地州:红山“在州东南”。

⑥亦名红石峡或雄石峡。在今陕西榆林市北。《清一统志·榆林府》:红山“在榆林县北十里。环拱若屏,上皆红石,落日返照,霞采烂然。山之两崖为红石峡,榆溪、獐河汇流其中。其上有款贡城、镇北台、易马台,昔李继迁葬其祖彝昌,障水别流,凿石为穴,既葬复引水其上,疑即此峡也。明巡抚郑汝璧改名雄石峡”。

⑦在今新疆乌鲁木齐市红山嘴。清《三州辑略》卷1:红山“在巩宁城东南三里。山高里许,周宽数里,峭壁悬崖,形如蟾蜍昂首,南面陡坡直上山巅,建玉皇庙一座,旁堆鄂博,东南为望祀博克达山之所。……每岁四月十五日,居民商户车马云屯,杂技百工靡不聚集,为塞上一胜会也。南北两路均称乌鲁木齐为红庙子,本此”。


(1)山名。(1)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城区东北近郊。五峰并连,呈南北走向。山体由赭色花岗岩组成,故名。蒙古语称乌兰哈拉,意即“红色山峰”。最高峰海拔746米。山顶有战国燕古长城遗址。北麓和东麓发现新石器时代典型文化遗址多处,考古命名为红山文化。1964年后进行景区建设,已成为风景区。(2)又称虎头山或虎头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中心、乌鲁木齐河东岸。海拔910米。巍峨屹立,气势雄伟。因山岩呈赭色,故名。山顶原有玉皇阁和镇龙塔,山麓有大佛寺、北斗宫和地藏寺。玉皇阁及山下古庙群相继被毁,古塔至今仍耸立山巅。建国后,引水上山,植树造林,山下修建了台阶公路。为乌鲁木齐市的象征。(2)集镇名。在云南省巧家县城东北部。红山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620。因盛产蜡虫,以“满山红”之意得名。顾姓最先居此,又名顾红山。主产玉米、薯类、稻、小麦、豆类。特产蜡虫、核桃。有运输、手工编织、粮油加工等企业。有公路通县城。

乌鲁木齐市红山宝塔


猜你喜欢

  • 嶅山

    又名敖山。在今广东龙川县北。《寰宇记》卷159循州: 龙川县有 “嶅山”。《方舆纪要》 卷103惠州龙川县: 嶅山在 “县北三十里。与河源县灵山势相连接,峻耸秀丽,如围屏列戟。高五百余丈,周百余里,其

  • 怀安镇

    金改淮安镇置,属合水县。即今甘肃华池县西北怀安乡。

  • 左邑县

    秦置,属河东郡。治所即今山西闻喜县。东汉废。古县名。秦置,治今山西省闻喜县。因在安邑之左,故名。属河东郡。东汉省入闻喜县。《水经注·涑水》:涑水“又西南径左邑县故城南,故曲沃也……秦改为左邑县”。

  • 民勤县

    1928年改镇番县置,属甘肃省。治所即今甘肃民勤县。在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东段,东、北邻内蒙古自治区。属武威市。面积1.6万平方千米。人口28.8万。辖5镇、18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明洪武中置临

  • 眉亮营

    在今湖南麻阳苗族自治县西。《方舆纪要》卷81麻阳县 “小坡营” 条下: “又眉亮营在县 (治今锦和镇) 北,亦戍守要地。其相近有爆木、大梢等营。(嘉靖) 二十七年,官军分扑诸苗屯鸦剌、眉亮、爆木、大梢

  • 通州千户所

    明洪武中置,属扬州卫。治所在今江苏南通市。后废

  • 咸宁郡

    唐天宝元年 (742) 改丹州置,治所在义川县 (今陕西宜川县)。辖境相当今陕西宜川县地。乾元元年 (758) 复名丹州。

  • 雁湖

    在今广西合浦县东北七十里。《舆地纪胜》卷120廉州: 雁湖 “去古廉州二百步。每秋冬有双雁游于其间,为其罕有,因以为名”。在浙江省乐清市雁荡山雁湖岗顶。海拔990米。昔时此湖“方可十里,水常不涸”,湖

  • 安南千户所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置,属普安卫。治所在今贵州普安县西南。清废。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置,治今贵州省普安县北。属普安卫。正统十年(1445年)徙治罗渭江(今兴仁县罗滑村)。清康熙元年(16

  • 采野

    即加罗希。今泰国南部马来半岛万伦之柴也。见明王宗载 《四夷馆考·暹罗馆》。清陈伦炯《海国闻见录·南洋记》 作斜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