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寺
①在今山西五台县五台山东台楼观谷。明成化中建。有清康熙、乾隆帝书额。
②在今辽宁沈阳市大南街永德里6号。建于清康熙二十三年 (1684)。后经多次重修。寺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寺前为天王殿。院内为大雄宝殿和藏经楼,显得古朴、典雅。现为群众游览和举办佛事活动的场所。
③在今四川内江市东北三溪乡大石山松柏寨东北。清道光 《内江县志要》 卷1: 般若寺 “治北二十余里。宋建。万历间重修。国朝丈雪修葺。祝天锡有诗”。寺始建于唐。山腰岩间有唐、宋磨崖造像、石刻题记及明、清诗文题刻。
①在今山西五台县五台山东台楼观谷。明成化中建。有清康熙、乾隆帝书额。
②在今辽宁沈阳市大南街永德里6号。建于清康熙二十三年 (1684)。后经多次重修。寺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寺前为天王殿。院内为大雄宝殿和藏经楼,显得古朴、典雅。现为群众游览和举办佛事活动的场所。
③在今四川内江市东北三溪乡大石山松柏寨东北。清道光 《内江县志要》 卷1: 般若寺 “治北二十余里。宋建。万历间重修。国朝丈雪修葺。祝天锡有诗”。寺始建于唐。山腰岩间有唐、宋磨崖造像、石刻题记及明、清诗文题刻。
即封陵。战国魏邑,后入秦。在今山西芮城县西南风陵渡镇一带。
西晋置,属西郡。治所在今甘肃山丹县东北。《十六国春秋辑补》卷70前凉录:张寔元年(315),“兰池长赵奭上言,军士张冰于青涧水中,得一玉玺”。隋省入删丹县。古县名。西晋置,治今甘肃省山丹县东北境。属西
即今安徽霍邱县南河口镇。明嘉靖 《寿州志》 卷1: 霍邱县有两河口集。清道光 《安徽通志》卷29霍邱县: 河口集在 “县南六十里”。
在今四川南江县西南长赤镇。清嘉庆二年 (1797) 建,为四合院砖木建筑。大殿正中有禹王坐像。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长征过南江,在此建立长赤县苏维埃政府。前殿三道石门框上,红军刻的 “谁是世
北宋政和三年 (1113) 改苍孤砦置,属沧州。在今河北青县东。为沿边戍守处。
①西汉置,属淮阳国。治所在今河南淮阳县东北二十五里临蔡镇。东汉属陈国。西晋改属梁国。西晋末废。唐武德元年 (618) 复置,属陈州。八年 (625) 废。②三国吴置,属湘东郡。治所在今湖南常宁县东北。
1917年置,属黑龙江省黑河道。治所即今黑龙江省绥滨县东北绥东镇。1926年迁敖来密屯 (今绥滨镇)。1929年改为绥滨县。1917年由绥东佐治局改置,治敖来密屯(今黑龙江绥滨县绥滨镇)。1929年升
北宋置,属大足县。在今四川大足县东四十里。以陔山为名。《舆地纪胜》 卷161 昌州:陔山 “在大足县东四十里,接三华之秀气,屹然鼎立”。
在今浙江舟山市普陀区普陀山东海岸。清许琰《普陀纪胜》:“千步沙在东海滨, 自几宝岭至飞沙岙约五里许,循山为玉堂街,沿海为千步沙也。每海潮拍岸,浪高数十丈,来如飞瀑,止如曳练,遇大风激荡则雷轰雪涌,眩目
在今浙江杭州市城区北部武林门外。《宋史·方腊传》: 宣和三年 (1121) 二月,“ (童) 贯、(谭) 稹前锋至清河堰”,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