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范公堤

范公堤

即捍海堰。北宋天圣间范仲淹监西溪盐仓场时筑,在今江苏省中部,大致北起大丰县西串场河,经东台市南至通州市 (金沙镇) 东南余西乡。后人称为 “范公堤”。后世屡圮屡筑,并续有增展,北起今江苏阜宁县,南抵今启东市之吕四,长五百八十二里。《舆地纪胜》 卷41 引 《五朝言行录》: “通、泰、海州皆滨海,旧日潮水皆至城下,土田斥卤,不可稼穑。范文正公监西溪仓,建白于朝,请筑捍海堤于三州之境,长数百里,以卫民田。朝廷从之。以文正为兴化令专掌役事,发通、泰、楚、海四州民夫治之。既成,民至今飨其利。兴化之民往往以范为姓。” 《方舆纪要》 卷23通州: 范公堤,“ 《志》 云,堤起自海门吕四场,迄于盐城之徐渎,绕三十盐场之西,去海远者百里,近者数十里。堤之外俱灶户煎盐之地,淡水出则盐课消,故堤以护之。堤以内俱系民户耕种之田,潮水入则田租损,故堤以防之。中间有泄水入海之路,白驹闸口及牛湾河、瓦龙冈,是也”。堤堰以东早已成为农田,阜宁至于东台一段已成为公路。


北宋天圣中,泰州知州张纶听从西溪(今江苏东台市)盐官范仲淹建议,重修捍海堰,滨海泻卤皆成良田,后人称为“范公堤”。后世屡圮屡筑,并续有增展,北起今江苏省阜宁县,历建湖、盐城、大丰、东台、海安、如东、通州等县市,抵启东市之吕四,长五百八十二里。明、清两代堤外虽陆续涨出平陆百余里,此堤仍具有束内水不致伤盐,隔外潮不致伤稼的防御功用。近数十年堤东已垦为农田,遂将自阜宁县至东台市南一段堤身筑成公路。


猜你喜欢

  • 舒蓼

    春秋时小国。群舒之一。偃姓。在今安徽舒城县至庐江县东古龙舒城之间。《左传》: 文公十四年(前613),“楚庄王立,子孔、潘崇将袭群舒,使公子燮与子仪守,而伐舒蓼”。古国名。西周、春秋群舒之一。偃姓。在

  • 大廉山

    在今广西合浦县东北。《明一统志》卷82廉州府:大廉山“在府城东一百五十里。上有大廉洞,州以此为名”。《清一统志·廉州府一》:大廉山“山形秀拔,盘礴数十里,与博白县蟠鳞山相连。大廉洞在其阳,陆湖洞在其阴

  • 品甸陂

    在今云南祥云县东北十里。即品甸湾。元尝置品甸千户。或曰蒙氏尝置品甸县,以县后所分团山坝之水,贮于陂中,以灌城北之田,仍归青龙海。《清一统志·大理府》 引 《云南通志》: “旧引宝泉山水,蓄于周官、品甸

  • 金源

    金国之别称。《金史· 地理志》 上京路:“金之旧土也。国言 ‘金’ 曰 ‘按出虎’,以按出虎水发源于此,故名金源。建国之号,盖取诸此。” 阿鲁图 《进金史表》: “维此金源,起于海裔。”指女真族世居之

  • 乐温滩

    在今四川长寿县南。《明史·地理志》 长寿县:“南有乐温山,下有乐温滩,大江所经。”

  • 济阴县

    ①隋开皇六年 (586) 置,为曹州治。治所在今山东曹县西北六十里。大业初为济阴郡治。唐为曹州治。北宋为兴仁府治。金大定八年 (1168) 城为河水淹没,迁治古乘氏县 (今山东菏泽市),为曹州治。明洪

  • 光礼门

    即安门。汉长安城南面中门。王莽改曰光礼门。

  • 大洲墟

    在今广东顺德市北大洲村。清时紫泥巡司驻此。

  • 寒桥

    即今山东寿光市东寒桥镇。1949—1953年为寿南县治。集镇名。在山东省寿光市中部偏南、弥河东岸。属洛城镇。人口1600。唐代立村。据传唐太宗东征时,部下路经弥河,时令初冬,惟有此地一段河水已结冰,人

  • 云石山

    在今江西瑞金市西。1934年,毛泽东、博古、张闻天曾居山顶古庙。中共中央率领红军从这里出发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故又号称“长征第一山”。在江西省瑞金市高围乡东北。为海拔不足100米的石灰岩山丘,因岩层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