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高山
在今河北赤城县西南。《方舆纪要》卷18龙门所:西高山在“所西五十里。山高耸,登其巅可以远望”。
在今河北赤城县西南。《方舆纪要》卷18龙门所:西高山在“所西五十里。山高耸,登其巅可以远望”。
①西汉置,属辽东郡。治所在今辽宁大石桥市东南汤池镇附近英守沟古城。东汉改为汶县。②明洪武四年(1371)降文州置,属阶州。治所即今甘肃文县。二十三年(1390)省入阶州。成化九年(1473)复置,属阶
即今河南新蔡县东北三十二里化庄乡。清尹耕云《豫军纪略》卷4:咸丰十一年(1861)六月,“有另股陈太常等分踞化庄集”。
即三交口。又名三交城。在今山西太原市北五里古城村。《寰宇记》卷40并州:“皇朝太平兴国四年平晋,移州于三交寨。”即此。
又名谷堆集。即今安徽太和县北六十里倪邱乡。清光绪重修 《安徽通志》 卷42颍州府太和县:倪邱集 “倪宽故里”。故名。
在今海南省琼海市东北。《方舆纪要》 卷105琼州府会同县: 调嚣镇在 “县东南十五里。有巡司,洪武中置”。
即㡉县。 在今山东龙口市东南。 《续汉书·郡国志》、《魏书·地形志》 皆作惤县。
在今浙江杭州市南。本名育王山。民国《西湖新志》卷3:“吴越王迎明州(今浙江宁波市)阿育王塔,置于城南”,故名。清改建为玉皇宫(即福星观),始称玉皇山。
秦置,属河内郡。治所在今河南济源市东南十二里轵城镇。隋大业初废。唐武德初复置,属怀州。贞观元年 (627) 废入济源县。古县名。本战国魏邑。西汉置县,治今河南省济源市东南。《史记·文帝本纪》:文帝元年
即鹦哥嘴地方。在今四川巴塘县东五里。《清史稿·凤全传》:光绪三十一年(1905),巴塘七沟村民“抗阻垦务,枪伤勇丁,焚毁教堂。时所部兵勇仅百余人驰往弹压。三月初一日行至红亭子地方,突中贼伏,搏战良久,
北宋咸平中置,属云安县。在今重庆云阳县东南。宋曾公亮 《武经总要前集》 卷20云安军:思问砦 “在县南二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