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都江堰

都江堰

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岷江中。古名离堆、离碓、湔堰、都安堰、金堤、楗尾堰、侍郎堰,宋始称都江堰。大堰为战国末秦昭王时蜀守李冰创建,历代维修,形成为古今闻名的伟大的水利工程。它分渠首枢纽工程与灌溉泄水工程,构成一套科学的完整的排灌结合的系统工程。渠首工程由鱼咀、飞沙堰、宝瓶口三部分组成。由宝瓶口引入岷江水,分支成网络状灌溉系统。使成都平原成为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称“天府”。由于建立了 “深淘滩,低作堰” 的岁修制度,灌溉面积由初 “万顷” 至民国时达到三百余万亩以上。1982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原名灌县)西北岷江中游。古时因灌县曾称都安县而称都安堰。宋、元以后称都江堰。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战国初期,蜀相开明决玉垒山,分引岷江水以排除水患。到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的排、灌水利工程,后代屡有扩建。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工程组成。主要设施是在岷江江心,以竹笼装卵石,堆砌成鱼嘴状的分水工程,下接金刚堤,使岷江在此分为外江及内江两股。外江系岷江正流,经灌县、乐山至宜宾入长江,兼具排洪作用;内江为人工渠道,凿玉垒山成宝瓶口,由此向下辟为走马河、蒲阳河及柏条河等,穿入成都平原,成为灌溉兼通航运的渠道。为避免过多的洪水及泥沙流入内江,还兴建了排水入外江的平水槽、飞沙堰等工程,使过多的洪水、泥沙自动泄归外江,有效控制了内江的流量,既保证灌溉,又避免了水患。都江堰附近的河底常易被沙砾卵石充填淤高,每年必须在外江、内江轮流用杩槎断流,以便进行掏挖。相传李冰制定了“深掏滩,低作堰”的岁修原则,以及“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的八字治水方针。都江堰以下内、外两江灌溉总面积曾达300余万亩,解放前工程失修,灌溉面积逐渐缩减至200余万亩。建国后经大力整治扩建,现灌溉面积已扩大到800多万亩。有伏龙观、离堆公园、二王庙、安澜索桥等名胜古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及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为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主要组成部分。辟有国家森林公园。

都江堰附近形势


猜你喜欢

  • 赤水前千户所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置,属赤水卫。治所在今贵州毕节市北层台乡。后废。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置,治今贵州省毕节市北。后废。

  • 百望山

    在今北京市海淀东北。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卷4:青龙桥“其北斜界百望山,是山丛丛��磈,背而去者百里犹见其峰,故曰百望”。清初改名望儿山。

  • 崿山

    一名鄂山。在今山西乡宁县东三十里。《隋书· 地理志》: 文城郡昌宁县有 “崿山”。即此。

  • 海牙里

    即海押立。元属察哈台汗国。在今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东南塔尔迪库尔干附近。黄溍《太傅文安忠宪王家传》 作 “海牙里”。即“海押立”。

  • 合道川

    即今甘肃环县南合道川。《方舆纪要》卷57庆阳府环县:合道川在“县西八十里,东流注于环河”。

  • 栗乡侯国

    西汉置,属山阳郡。当在今山东西南部。东汉省。

  • 东小江

    即今浙江东部曹娥江的别称。《资治通鉴》:唐咸通元年(860),“(郑)祗德始令屯郭门及东小江”。胡三省注:“东小江出剡溪,至曹娥百官渡而东入海。”古水名。即今浙江省东部曹娥江。唐咸通元年(860年),

  • 鹘岭

    在今陕西山阳县南六十里。南宋与金以此为界。《舆地纪胜》 卷189金州: 鹘岭 “在上津县。防遏商州来路,地极险要”。《清一统志·郧阳府》:鹘岭 “绍兴十六年和好成,割鹘岭关外韦驮坪为界。《府志》,岭在

  • 宣武军

    唐、五代方镇名。唐建中二年 (781) 置,治所在宋州 (今河南商丘县南)。兴元元年 (784)徙治汴州 (今河南开封市)。辖境屡有变动,长期领有汴、宋、亳、颍四州,相当今河南封丘、开封市、尉氏、柘城

  • 时思镇

    即今江苏太仓市东北时思镇。以时思庵名。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太仓州:“时思镇在城东北五十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