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铜山

铜山

①在今江苏江宁县南。宋《景定建康志》 卷17: 铜山 “在江宁县东南七十里,周回一十九里,高一百丈。昔人采铜于此,故名。《旧志》: 陈轩 《金陵集》 载: 鲍昭过铜山,掘黄精诗云: 铜山昼深沉,乳窦夜涓滴。即此也”。

②即铜冶山。在今江苏句容县北。宋《景定建康志》卷17: 铜山 “在句容县北六十里,周回二十里,高八十七丈,以旧出铜,故名”。

③在今江苏溧水县西南四十里。宋 《景定建康志》 卷17引 《旧经》 云: “昔尝采铜于此,今炉旧址犹存。”

④在今江苏铜山县东北八十里,与利国驿连境。《清一统志 ·徐州府一》: 铜山 “旧常产铜,故名”。

⑤在今江苏仪征市西北铜山乡。《寰宇记》 卷130建安军永贞县: “铜山及小铜山并在县西北八十里。”

⑥在今浙江湖州市西南,与德清、安吉二县接界处。《寰宇记》 卷94安吉县: 铜山 “高一千三百尺,在县东三十里。《括地志》 云: ‘吴采鄣山之铜’,即此”。

⑦在今浙江衢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93衢州府西安县 “叠石山”条下: “又有铜山,在县西北百里。宋时山出铜、锡、铅。明朝产矿,徽、处二郡民,群聚取矿于此。嘉靖中,官兵荡平之,因设兵戍守。”

⑧在今浙江金华县南。《寰宇记》 卷97金华县:铜山 “在县南三十里。《东阳记》 云: 山下有泉,水色鲜白,号曰铜泉”。《方舆纪要》卷93金华县: 铜山 “下临南溪。一名白沙山,旧产铜”。

⑨在今浙江永康市东南四十里。《明史·地理志》 金华府永康县: “东南有铜山,旧产铜。” 即此。

⑩即铜官山。在今安徽铜陵市南铜官山矿区。《寰宇记》 卷105铜陵县: 铜山 “在县南十里。其山出铜,以供梅根监。兼出绿矾矿,逐年取掘送纳”。

(11)在今安徽泾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28泾县“黄悦山”条下: 黄象山 “西北曰铜山,旧尝冶铜于此”。

(12)在今安徽贵池市西南八十里。三国以来,历为铜冶基地。李白 《秋浦歌》 之十四: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即指此之盛况。现为铜陵市属中型矿山。

(13)又名峨峰山。在今江西临川市西。《隋书·地理志》: 临川县有 “铜山”。《清一统志 · 抚州府一》: 铜山,“ 《县志》,铜山在 (临川) 县西三十里。或谓之铜陵”。

(14)在今江西德兴市北。唐置铜场于此。《方舆纪要》 卷85饶州府德兴县: 铜山 “在县北三十里。唐置铜场处。山麓有胆泉”。

(15)在今河南泌阳县东六十里。《清一统志·南阳府一》: 铜山 “大胡之支山。旧产铜。俗传邓通鼓铸其下,下有邓庄村”。

(16)在今河南安阳县西北四十里。《明一统志》 卷28彰德府: 铜山 “旧产铜”。

(17)在今湖南澧县西南四十里。《方舆纪要》 卷77澧州 “大浮山” 条下: 铜山 “相传山产铜。永乐间置冶于此”。

(18)亦名峒石山、铜石山。在今广东阳春县东北。《旧唐书·地理志》 铜陵县: “以界内有铜山也。”《舆地纪胜》 卷98南恩州: 铜山 “昔越王赵佗于此山铸铜”。

(19)在今四川通江县南。《方舆纪要》 卷68通江县: 铜山 “在县南十五里。旧产铜”。

(20)在今四川荥经县东北三十里。《史记·佞幸列传》: 文帝 “赐邓通严道铜山,得自铸钱,邓氏钱布天下”。《正义》: “ 《括地志》 云: 雅州荣经县北三里有铜山,即邓通得赐铜山铸钱者。” 《元和志》 卷32荣经县: 铜山 “在县北三里。即文帝赐邓通铸钱之所,后以山假与卓王孙,取布千疋。其山今出铜矿”。

(21)即铜官山。在今四川中江县西南九十八里。《元和志》 卷33梓州铜山县: “有铜山,汉文帝赐邓通蜀铜山铸钱,此盖其余峰也,历代采铜。” 《清一统志·潼川府一》: 铜官山 “在中江县西南,接简州及金堂县界”。


集镇名。在浙江省淳安县西南部、岩山东麓,西邻开化县。属枫树林镇。人口980。因唐天宝年间在此开矿采铜,故名。建村已愈千年。产茶叶、木材。有锡铁矿。公路通县城。古迹有唐代铜山铜矿遗址及摩崖石刻。


猜你喜欢

  • 仪坤州

    辽初置,属上京道。治所在广义县(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东南土城子镇古城)。辖境相当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及翁牛特旗西北部地。金废。契丹耶律阿保机置,治广义县(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东土城子)。辖境约相当今内蒙古自

  • 军都山

    又名居庸山。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层峦叠嶂,奇险天开。太行第八陉。《后汉书·耿弇传》:光武初,彭宠联匈奴,“胡骑经军都,(耿)舒破其众,斩匈奴两王,宠乃退走。(耿)况复与舒攻宠,取军都”。注:“军都,

  • 威远河

    即今四川威远县境之威远河。民国 《荣县志》 卷5: “旭川流百里至公井合威远之水,由富顺入雒水。”

  • 新埭镇

    清置,属平湖县。即今浙江平湖市东北三十里新埭镇。在浙江省平湖市北部,北邻上海市。面积27.4平方千米。人口2.2万。镇人民政府驻新埭,人口3940。传明初有小市,名埭上。嘉靖年间毁于倭患,后建新市,名

  • 计斤

    即介根。在今山东胶州市西南。西周为莒国都。西汉置计斤县。又名计,即介根。周时莒国都城。在今山东省胶州市西南城子村。《世本》:“莒舆期始都计斤,兹丕归莒”;《春秋释例·世族谱》:“周武王封兹舆期于莒,初

  • 东荆州

    北魏延兴二年(472)置,治所在朗陵(今河南确山县南三十二里任店)。后徙治比阳城(今河南泌阳县)。西魏改为淮州。(1)北魏太和中置,治比阳县(今河南泌阳县)。辖境约当今河南省泌阳县一带。西魏改名淮州。

  • 或称蔺阳、北蔺。战国赵地,在今山西柳林县西北孟门镇。《史记· 赵世家》: 成侯三年(前372),“魏败我蔺”; 成侯二十四年 (前351),“秦攻我蔺”,皆此。古邑名。又作蔺阳或北蔺。《战国策·西周策

  • 季阳则城

    一名江孜。即今西藏江孜县。《清一统志·西藏》 藏地诸城: 季阳则城 “在日喀则城东南一百二十里”。

  • 绥阳山

    在今贵州凤冈县西北三十里。《元和志》卷30绥阳县: 绥阳山 “在县北二十九里。县以为名”。

  • 武德隘

    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西北武德。清时设兵防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