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铜陵县

铜陵县

①隋开皇九年 (589) 改龙潭县置,属端州。治所在今广东阳春市东北。《寰宇记》 卷158春州铜陵县: “以界内有铜山”为名。大业初属信安郡。唐武德四年 (621) 为勤州治,五年 (622) 州废。万岁通天二年 (697) 复为勤州治,长安中又废。开元十八年 (730) 复置,属勤州。乾元元年 (758)为勤州治。北宋属春州,熙宁六年 (1073) 废入阳春县。

②五代十国南唐保大九年 (951) 置,属昇州。治所即今安徽铜陵市。北宋开宝八年 (975)改属池州。元属池州路。明属池州府。民国初属芜湖道,1928年直属安徽省。1958年改为铜陵市。


(1)古县名。隋改龙潭县置,治今广东阳春市北。属高凉郡。因境内铜山得名。唐为勤州治。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废入阳春县。(2)今县名。在安徽省南部、长江南岸。属铜陵市。面积886平方千米。人口32万。辖8镇、10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唐末置义安县,治今县东顺安镇。后废入铜官冶。五代南唐保大九年(951年)置铜陵县,因产铜又原属南陵县,故名铜陵;移治今城关镇,属昇州。宋初改属池州。元属池州路。明、清属池州府。1914年属芜湖道,1928年直属安徽省。1949年属皖南行署区池州专区,1952年属安徽省安庆专区。1958年撤销铜陵县并入铜陵市。1960年复置铜陵县,仍属安庆专区。1965年属池州专区,1971年属池州地区。1974年划为铜陵市辖县。北部为长江沿江冲积平原,为圩区。东及东南部为低山丘陵。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以稻、油菜籽、大豆、棉花、黄麻为主,生姜、大蒜较有名。林产以松、杉、栋、泡桐、毛竹为主。特产凤凰山丹皮。有水泥、化肥、机械、棉织、塑料、食品等厂。芜铜铁路横贯县境。繁木公路、南铜公路经县中部。长江航运有城关、大通二港。纪念地有笠帽山革命烈士塔、范家湾烈士墓。


猜你喜欢

  • 石鱼铺

    即今四川铜梁县东南石鱼镇。清嘉庆《四川通志》卷89铜梁县:石鱼铺在“县东南三十里”。民国《新修铜梁县志》卷1:石鱼乡“以石鱼溪得名。清康熙中建为石鱼场”。

  • 河城

    即今河北献县东十六里河城街乡。清乾隆《献县志》 卷3市集: 有河城。

  • 军粮城

    在今天津市东郊军粮城镇。唐置,专理海运事务。清乾隆《天津县志》卷6:军粮城“周围基址尚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军粮城镇西一里考古发现一批唐遗址,其中有一土台。据《津门考古》:“高出周围平地数十厘米

  • 永兴军路

    北宋熙宁五年(1072)分陕西路东部置,治所在京兆府(今陕西西安市)。辖境相当今甘肃环县、庆阳、宁县和陕西长武、武功、户县、镇安、山阳等县以东,米脂、吴旗二县市以南,山西闻喜、河津二县市西南,河南三门

  • 渡邑亭

    即今贵州望谟县东南渡邑乡。清爱必达《黔南识略》 卷3罗斛州判: “西南至贞丰州渡邑亭界一百八十里。”

  • 腾串

    即腾川县。在今四川筠连县。《元史·世祖纪》: 至元十四年 (1277),“诏谕泸州西南蛮王阿永、筠连、腾串等处诸蛮夷,使其来附”。即此。

  • 嘉定路

    即嘉定府路。元置,治所在龙游县 (今四川乐山市)。明洪武四年 (1371) 降为嘉定府。

  • 溆水

    在今湖南溆浦县南。古名序水。亦曰溆川。又名双龙江。源出鄜梁山,西北流入沅。《楚辞·九章·涉江》: “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古称溆浦,又称双龙江、溆川。溆,又作序(《汉书·地理志》)。又名序溪

  • 南黄集

    即今山东乳山市东北南黄镇。清同治 《宁海州志》 卷6胜水乡有 “南黄社”。民国 《牟平县志》卷3: 南黄集 “在县 (治今宁海镇) 东南一百二十里” 南黄乡。

  • 南午山

    在今福建邵武市南三十里。明 《寰宇通志》 卷77邵武府: 南午山 “在府城南。山前三峰,俱在午位,与邵治相对,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