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川水
即今甘肃境内泾水支流汭水。在今甘肃泾川县西南。《寰宇记》 卷32保定县: “阁川水在县西南三里,从潘原县来,入泾水。” 《明 一统志》卷35平凉府: 阁川河 “在泾州西南三里,流入泾河”。
古水名。即今甘肃省崇信县北、泾川西,泾河支流汭水。《太平寰宇记》保定县(今泾川北):“阁川水,在县西南三里,从潘原县(今平涼东)来,入泾水。”明代以后改称汭水。
即今甘肃境内泾水支流汭水。在今甘肃泾川县西南。《寰宇记》 卷32保定县: “阁川水在县西南三里,从潘原县来,入泾水。” 《明 一统志》卷35平凉府: 阁川河 “在泾州西南三里,流入泾河”。
古水名。即今甘肃省崇信县北、泾川西,泾河支流汭水。《太平寰宇记》保定县(今泾川北):“阁川水,在县西南三里,从潘原县(今平涼东)来,入泾水。”明代以后改称汭水。
即今江苏吴县西南西洞庭山后堡。清光绪三十年十二月(1905.1)设靖湖厅治此。即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洞庭西山后堡。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设靖湖厅治此。
即今山西和顺县南梁余河。源出山西和顺县西北石猴岭,东南流入清漳水。《水经· 清漳水注》: 梁榆水 “出梁榆城西大嵰山,水有二源,……其水左合北水,北水又东南入于清漳”。
在今湖北襄阳城东北。《清一统志·襄阳府二》 引《襄阳耆旧传》:“庞德公孙奂,晋太康中去官归乡,居白沙里。”即此。
即今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东南上江镇。清雍正八年(1730)于此置都江厅。
在今湖南湘阴县西北二十五里锡江口。《水经·湘水注》: “湘水又北径锡口戍东。又北,左派谓之锡水,西北流径锡口戍北。”
元至元四年(1267)改开元路置,治所在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县)。辖境西起今辽宁开原、吉林四平及松花江流域,北抵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东北黑龙江口,南及今朝鲜东北部地区,东至于海。二十三年(1286)
唐天授二年(691)改神武军置,属朔州。治所在今山西朔州市东北三十里马邑村。大足元年(701)改为大同军。武周天授二年(691年)改神武军置,治今山西省朔州市东北马邑。大足元年(701年)改为大同军。
1938年日伪于原北平市置,即今北京市。同年4月,改为北京市。1945年抗战胜利后复名北平市。见“北平市”。
即碉门路、夔松路。唐、宋雅州通吐蕃三路之一。即从今四川雅安市西北行,溯天全河而上,越马鞍山或二郎山,西至康定县。《寰宇记》 卷77雅州严道县: “和川路在县界,西去吐蕃大渡河五日程。从大渡河西郭至吐蕃
清雍正七年十二月(1730年1月)置,属都匀府。治所在今贵州丹寨县东十里老八寨,据民国《贵州通志》“建置志·城池” 载:八寨厅城“因附近有苗寨八环绕,即以名之”。乾隆十二年(1747)迁今八寨县。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