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和卫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属山西行都司。治所即今山西阳高县。清顺治三年(1646)与高山卫合并,改为阳高卫。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治今山西省阳高县。属山西行都司。宣德元年(1426年)移高山卫来同治。为当时北边军事重镇。《明史·武宗纪》:正德十二年(1517年),“小王子犯阳和,掠应州”,即此。清顺治三年(1646年),以高山卫省入,改名阳高卫。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属山西行都司。治所即今山西阳高县。清顺治三年(1646)与高山卫合并,改为阳高卫。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治今山西省阳高县。属山西行都司。宣德元年(1426年)移高山卫来同治。为当时北边军事重镇。《明史·武宗纪》:正德十二年(1517年),“小王子犯阳和,掠应州”,即此。清顺治三年(1646年),以高山卫省入,改名阳高卫。
汉代西域罽宾国都城。在今克什米尔潘德勒坦。《汉书· 西域传》: 罽宾国 “王治循鲜城”。
古名如洪江。即今广西钦州市西北茅岭江。《清一统志 ·廉州府》: 如洪江,“ 《府志》 谓之渔洪江。在州西二十里。亦曰东江。源出灵山县古豆山,南流合大寺、涌沦、凤皇三江,又南合钦江,出龙门入海”。
北宋政和初筑,在今安徽当涂县南。《宋史·河渠志六》: 政和四年 (1114),工部言,“乞依宗原任太平州判官日已兴政和圩田例,召人户自备财力兴修”。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修路西湖为政和圩。在今安徽
明置,属靖虏卫。在今甘肃白银市东南共和乡(打拉池)。《清一统志·兰州府二》:打剌赤堡“在靖远县东七十里。其地本名癿麻川。明天顺中,官军讨满四,分道出此。成化十年巡抚马文升置堡”。
在今四川梁平县东。《舆地纪胜》 卷179梁山军: 峰门山 “距军东一十五里。其山高大,顶有寒泉,两崖峻险,群峰对峙如门,因以名之”。南宋范成大 《峰门岭遇雨·泊梁山》 诗云: “行尽峰门千万丈,梁山鼓
清乾隆二十四年 (1759) 置,为直隶厅,属甘肃省。治所即今新疆哈密市。三十八年 (1773)降为散厅,属镇西府。咸丰五年 (1855) 复升为直隶厅。光绪十年 (1884) 属新疆省。1913年改
①在今河北三河市北。《方舆纪要》卷11三河县:灵山“在县北十五里。三面出泉。《名胜记》所谓北倚灵山者也”。②在今河北曲阳县北四十里。为恒山余脉,与恒山并列于县北,山下有灵山镇。③在今河北元氏县西北三十
即今陕西洛南县南县河。源出洛南县西南,东北流注于洛河。《水经·洛水注》: “洛水又东历清池山,东合武里水,水南出武里山,东北流注于洛。”
明永乐三年(1405)置,属奴儿干都司。治所在今黑龙江省虎林县穆棱河南一带。后废。
西汉西域戎卢国都城。在今新疆民丰县南。《汉书· 西域传》: 戎卢国 “王治卑品城”。本西域戎卢国都城。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丰县南。东汉为鄯善所并。三国属于阗。《西域图经》载该地“在渠勒之东”。今沦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