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羡县
秦置,属会稽郡。治所在今江苏宜兴市南五里荆溪南。汉高帝五年(前202)封功臣灵常为侯邑。东汉属吴郡。三国吴属义兴郡,移治今宜兴市。西晋永兴元年(304)为义兴郡治。隋开皇九年(589)改为义兴县。唐武德七年(624)又析置阳羡县,属南兴州。八年废入义兴县。
古县名。秦置,治今江苏省宜兴市南。属会稽郡。六朝时移治今宜兴市。隋开皇九年(589年)平陈,改名义兴县。西晋、南朝曾为义兴郡治所。
秦置,属会稽郡。治所在今江苏宜兴市南五里荆溪南。汉高帝五年(前202)封功臣灵常为侯邑。东汉属吴郡。三国吴属义兴郡,移治今宜兴市。西晋永兴元年(304)为义兴郡治。隋开皇九年(589)改为义兴县。唐武德七年(624)又析置阳羡县,属南兴州。八年废入义兴县。
古县名。秦置,治今江苏省宜兴市南。属会稽郡。六朝时移治今宜兴市。隋开皇九年(589年)平陈,改名义兴县。西晋、南朝曾为义兴郡治所。
在今湖南常德市东北一百二十里。王夫之《永历实录》 载,明永历二年 (即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明将马进忠大破清兵于此。
北宋熙宁四年 (1071) 废乐蟠县置,属合水县。即今甘肃合水县治 (西华池镇)。元废。
①北魏熙平元年(516)灵太后胡氏建,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内。《洛阳伽蓝记》卷1永宁寺:“中有九层浮图一所, 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上有金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永熙三
夏、西周方国。在今山东莱州市西北。《左传·襄公四年》:寒浞“处浇于过”。杜注:“东莱掖县北有过乡。”《史记·夏本纪》 正义引《括地志》:“故过乡亭在莱州掖县西北二十里。”古国名。猗姓。寒浞封其子浇于此
今四川茂县西北赤不苏河,为黑水支流。《旧唐书·地理志》悉州悉唐县: “县置在悉唐川。”
即今新疆哈密市。《元史· 巴尔术阿而忒的斤传》: 至元间,火赤哈儿的斤亦都护 “还镇火州,屯于州南哈密力之地”。即此。又称合迷里、渴密里、感木鲁、感鲁木、哈梅里、可梅里。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明
①西周封国。姜姓。在今河南南阳县北二十里。《史记·周本纪》:“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左传》:庄公六年(前688)冬,“楚文王伐
1913年由海东道改置,属甘肃省。治西宁县(今青海西宁市)。辖境约当今青海门源、大通、湟源、贵德、贵南以东,贵南、同仁以北地区。1927年废。1914年6月由海东道改名,治西宁县(今青海西宁市)。属甘
即今辽宁昌图县东北白塔水口村。《清一统志·奉天府一》:昌图厅“东北至白塔水口三十里”。
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及哈萨克斯坦东北部,注入巴尔喀什湖。《清一统志·伊犁》:伊犁河“古曰伊列河,亦曰伊丽河,又曰帝帝河,即今伊犁河也。东源为空格斯河,西南源为特克斯河,东北源为哈什河,合而西流,